蔡炳坤執行長寫於108/02/20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從政治到教育的脈絡相承,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是政治思維(提倡全民教育)、「因材施教」是教育觀點(注重潛能開發),可謂政教合一之濫觴。
上人的教育理念,是因慈善而教育的發展過程,主張「完全教育、觀機逗教」,「完全教育」是慈善思維(落實全程、全面、全人教育),「觀機逗教」是教育觀點(依個別根基給予教育、培育希望),實為慈善教育之典範。
一、教育觀
孔子的教育觀,主要核心是『智、仁、勇』三達德。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梁啟超曾以「智仁勇」為依據,認為教育應分為「智育、情育、意育」三部分。智育要教育人不惑,情育要教育人不憂,意育要教育人不懼,老師不但要教導學生此三者,也要自己先作到此三者。稱「智仁勇」為「三達德」,則是出自《中庸》的「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佛家所說的「戒定慧」與「智仁勇」頗為相似,戒就是守法、守規矩,是「仁」的修行;定是靈台清淨、意志堅定,是「勇」的修行;慧是能辨別是非善惡,是「智」的修行。戒定慧合稱為三學,即三項訓練。佛陀教導我們需要培育的就是這三學: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于內心平靜;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學是循序漸進的,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上人一生信奉佛陀教導弟子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培育品德、平靜和智慧的理念,並秉持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師訓,致力於佛教人間化的使命。
上人的教育觀,基本上係以『孝、禮、和』為重點。
關於孝,「教」字中有「孝」,教育中也要教孝。小孝敬奉父母,大孝護念眾生,是以,在教育上要從小實踐「行善行孝,不能等」。
關於禮,禮者理也、有禮達理;德者得也、有德得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是以,在教育上要從小落實「教之以禮、育之以德」。
關於和,以「唯善呈和」(只有人人心存善念,才能呈現社會的祥和)為目標;以「禮之用、和為貴」(禮儀社會的核心)為內涵;以「不爭自圓」(人人和氣相處,人圓、事圓、理就圓)為方向。在教育上要從小教導「合和互協、和平共榮」。
二、教育目標
孔子對於教育目標,最經典的看法莫過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這樣的教育目標有三個層次:一是啟發人的良知良能,在人群裡付出,來完成自己高尚品德;二是透過淨化自己的心,進而去淨化別人;三是到達最完善的目標,就是天下和平,也就是《禮運大同篇》所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上人對於教育目標,很明確地指出「建立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樹立人品典範,進而達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的教育目標。」同樣具有三層意義:一是學校教育完全化:全程、全面、全人。 上人「有所期望於教育者無他,深盼教育於全程化、全面化、全人化之歷程中,強化生命教育之仁、慎化慧命教育之智、重視性命教育之善,務使至善至仁至美之教化弘揚於天地之間。」二是社區教育普及化:從兒童親子成長班、青少年成長班、慈籃聯誼會到大專青年聯誼會,從教師聯誼會、大愛媽媽成長班到社會教育推廣中心。三是人文教育國際化:慈濟人文廣披寰宇,也就是 上人所說「大愛之道廣披寰宇,長情之路古往今來」。
三、教育內涵
孔子對於教育內涵的主張,可歸納為『行四教、學六藝』。『行四教』包括:(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三)孔子將學生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至於『學六藝』,孔子當時是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必修科目。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可見,孔子的教育內涵『包含道德教育及知識教育,而以前者為重心』。
相對於孔子的『行四教、學六藝』,上人時刻期許弟子們要『勤四修、行六度』(尊重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對於教育內涵, 上人不僅注重智育發展,更強調生活與人文教育,包括:(一)依其年齡,賦予他應盡的責任,幼兒園要教他乖乖地聽老師教導;小學要尊師重道;國高中要循規蹈矩;大學要以學業為重。(二)慈濟人文教育以「感恩、尊重、愛」為核心,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建立以人為本、宏觀天下的價值觀。(三)大愛引航:統合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品格教育與環保教育。(四)慈濟人文課程,包括靜思語、茶道課、花道課、書法課、禮儀課、環保課等。可見, 上人的教育內涵是『道德教育優先、知識教育為重』。
四、教育方法
孔子與 上人對於教育方法,各有獨到見解,也有異曲同工,茲舉六端相對照如下:
(一)因材施教 VS觀機逗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所以孔子主張「因材施教」。
上人重視「觀機逗教」,認為依眾生個別根基給予機會教育,誠如《大智度論》:「常觀諸法實相無相」。「無相」的同時又能示現「種種相」,作為度化眾生的方便。
(二)引導啟發VS三軌輔導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所以孔子主張「引導啟發」。
上人辦學首創「三軌輔導」,慈濟學校除了諮商中心的專家外,每個班級都設有至少兩位以上的專任導師,並在『慈懿會』(慈誠爸爸、懿德媽媽)的守護下成長,提供學生在學業、心理及生活等全方位輔導。
(三)觸類旁通VS聞思修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所以孔子主張「觸類旁通」。
上人說「人人本具有佛性,所以不要懷疑自己不能成佛,應該要對自己有信心,只要你殷殷精進,只要你肯聞法,法入心,入了心還要有身體力行的體悟,相信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上人認為學習要「聞思修」。
(四)教學相長VS做中學、學中覺
《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所以孔子主張「教學相長」。
上人說「從實踐中學習承擔,從承擔中領悟所學。」「覺行圓滿,繼續做」我們在慈濟一邊做一邊覺,在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就是成佛之後,還是回來娑婆世界繼續做!所以 上人認為學習要「做中學、學中覺」。
(五)克己復禮VS克己克勤、克儉克難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所以孔子主張「克己復禮」。
上人創立慈濟,堅持不接受供養,要自力更生,另外,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更是原則,如此刻苦的精神,成為靜思家風。即使到現在,靜思精舍的生活一如往昔,所有精舍師父都要下田耕作,或是勞動手工,克勤克儉的傳統,歷久彌新。此對教育亦有勤學苦讀的殷殷期勉。
(六)不言之教VS對的事,做就對了!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所以孔子主張「不言之教」。
上人說:「對的事,做就對了,這叫做智慧,人生,時間總是默默悄悄地過去,過了一天,「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我們的生命跟著一天天地過去,所以我們要把握每一秒鐘,來增長我們的慧命。」 上人且說:「春夏秋冬景象不同,天地萬物無不是師,只要用心觀察,都是教育。」
五、教育實踐
孔子『周遊列國』,宣示治理方向,以禮推行、周遊教化,希望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進而使天下安定。孔子35歲,魯昭公因三桓之亂被趕到齊國,孔子帶著弟子第一次周遊列國到齊國。魯定公九年,51歲的孔子初仕魯。魯定公十三年春天,孔子55歲離開魯國以後,與一些願意跟隨的弟子,輾轉於衞、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展開長達十四年的旅程。子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
上人『行腳全臺、關懷全球』,慈濟教育全球布局,從國內教育、海外教育到慈善教育。 上人的教育理念不只在學校教育(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慈大附中、台南慈中),更是不分年齡、包含各行各業及各階層,事實上,慈濟本著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的核心價值,從慈善志業、進而推動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再由慈善深化國際賑災、醫療深入骨髓捐贈、教育引導社區志工、人文開展環境保護等八大法印,都是全人教育的一環。 上人每年多次行腳全臺,所到之處都與各地教育人員相勉勵「社會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教育」。1991年大陸華東、華中世紀水患過後,於重災區安徽、江蘇各省援建的十二所學校,其中,安徽省全椒縣的丁拐慈濟小學、官渡慈濟小學以及官渡慈濟中學三校率先落成,並於1992年9月聯合啟用,是慈濟在海外最早的「希望工程」學校。1994年第一所海外慈濟人文學校美國洛杉磯慈濟人文學校。2002年為使泰北山區華裔子女有更好受教機會,慈濟決定在泰北清邁芳縣興建學校,這是泰北三年扶困計畫的延伸。2002年印尼發生世紀大水患,印尼慈濟人建設大愛村安置紅溪河貧民的同時,也為他們的下一代設立了「印尼慈濟大愛學校」,用低廉的學費、優質的教育,幫助孩子站穩人生的起跑點,為國家培育人才的新芽。這所於2003年與大愛村同時啟用的學校,是印尼慈濟第一個教育志業體,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高職五個學部。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有103所慈濟教育單位與學校,援建希望工程學校更是多達206所,關懷全球教育「拉長情、擴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