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完全化」邁向「完全教育化」

                                                                                                               蔡炳坤執行長寫於105/07/07

        臺灣的幅員不大,人口數也不多,但學校數高達一萬多所,密度每千方公里超過三百所,恐怕是全世界最高的,固然顯示出國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卻也因為校數眾多、素質參差不齊,而影響了學生的受教權益。近年來,少子女化的衝擊,讓許多學校面臨退場,看似危機,其實也是轉機,正可以藉此機會好好重整,考驗各校辦學績效,進而提升教育環境品質,未嘗不是件好事。

        要在如此競爭的教育環境中生存,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毫無疑問地,提供更好的教育、建立優質的學校形象,是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為提升品質和競爭力,愈來愈多學校正積極進行合縱連橫,彼此拉抬聲勢、整合資源創造優勢,而教育完全化(一條龍式)的服務也在這一波大競爭中展現出另類特色,值得關注。

        教育完全化,指的是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齊備的教育體系,主要是私人興學或宗教團體所辦。至少有三項特色:

一、大都有一貫的生命價值觀,尤其是宗教團體所辦的學校體系,對於生命意義的探討、生命價值的實踐,格外用心。

二、大都注重課業學習與生活教育,就前者言,從課堂教學、課後輔導到補救教學,均有配套的安排;就後者言,從服儀、紀律到住宿,均有嚴謹的規範。此項特色(把書讀好、把人做好)對多數家長而言,最具吸引力,這也是近年來私校招生逆勢成長的主因。

三、大都重視學生畢業後的生涯發展,或安排出國繼續深造、或優先在所屬志業體服務,一方面養成具國際觀的人才,一方面也培育學用合一的人才。

        達成了「教育完全化」目標之後,接下來還要邁向「完全教育化」理想,所謂「完全教育」指的是全人教育,包括回歸教育本質、重建核心價值與開拓全球視野等,謹分述如下:

一、回歸教育本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根據《說文解字》,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教子使作善也。《中庸》開章三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西方「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其核心內涵包括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等。綜合以上,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激發個人潛能、引導德行向善、進而養成公民責任的歷程。

二、重建核心價值:教育的核心價值是什麼?簡單講就是四維(禮義廉恥)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者是品格涵養,後者是道德修為,合而言之,就是建立人文素養。

三、開拓全球視野: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全球視野,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早已成為教育的重要課題。更進一步地,為回應全球在地化(globalization)和在地全球化(logloblization)的時勢潮流,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養世界公民。

        「教育完全化」,是縱向教育階段的一貫化,從幼兒園到大學,展現了生命價值、生活教育與生涯發展等三生特色;「完全教育化」,則是橫向教育內涵的一貫化,在於落實全人教育,包括回歸教育本質、重建核心價值與開拓全球視野等,如此,才能確保教育志業的永續發展。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