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坤執行長致詞於105/10/01
敬愛的圓宗長老、與會諸山長老、法師、北京大學樓院長、牛津大學龔布齊教授、各位學者專家、居士大德及慈濟家人們,阿彌陀佛!
感恩諸位蒞臨,讓這次的論壇增添無限的光彩。
此次論壇,適逢梅姬颱風過後,全台展開災後復原之際,讓我們一起為受災戶祈福,台灣加油!
今年慈濟論壇以「佛教普世性與慈濟宗門的開展」為主題,探討的層面涵蓋「宗教學、管理學及全球化」;進而開展出「慈善志業、漢傳佛教、菩薩道、組織運作、理念弘揚」等內容。整體而言,此次論壇以「菩薩精神」的高度、「慈濟宗門」的廣行,以及「慈善良能」的深化,建構出佛法落實於現代社會的立體構面。
一、菩薩精神的高度
所謂「菩薩精神」,誠如 印順導師所說「淨心第一,利他為上。」隋代 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提到菩薩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 」。
菩薩一方面尋求菩提道,同時度化一切眾生。就是發大悲心,以大智慧為引導的利他者。菩薩的悲心就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環顧國內各大寺院寶剎,無不推展菩薩精神,諸如佛光山 星雲大師推動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從身、口、意三業著手,並能自度度人。法鼓山 聖嚴法師推動的「心六倫」,從「職場倫理、家庭倫理、族群倫理、自然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都是建立起群我之間的和諧,社會國家的平和。中台禪寺 惟覺老和尚倡導「四箴行」,從「對上以敬、對下以慈、 對人以和、對事以真」之中,度化群倫 。在座諸位法師也在各地推展教化,也無不都是以「利他」作為前導的菩薩精神,化度諸有情。
證嚴法師的《靜思語》中提到:「願要大、志要堅、氣要柔、心要細。」個人認為這正是展現菩薩「悲、智、願、行」。
所謂「願要大」,願要如大地一般、安忍不動、承載萬物,這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願力。
「志要堅」,志向堅定智慧生,這代表著「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
「氣要柔」,氣柔理和能實踐,象徵著「大行普賢菩薩」的難行能行。
「心要細,」心細能聞眾生苦,這正是「大悲觀音菩薩」的悲心。
證嚴法師說:「真正的菩薩能做事、能說話、能吃飯,能尋聲救苦隨處現身。」「菩薩是走出去幫助苦難人。」正說明菩薩精神就是「悲智雙運、上求下化、日夜精進、行化人間」的典範。
二、慈濟宗門的廣行
今年正逢慈濟成立五十周年,半個世紀以來,慈濟本著「慈悲為懷,濟世為志」的悲心宏願。為人間拔苦與樂 ,在各地濟貧救難。全球慈濟人奔走五大洲,關懷94個國家地區,在此也感恩來自全球各團體、各組織、各宗門對慈濟的協助,共同成就菩薩志業。
今年, 證嚴法師以「大愛之道廣披寰宇,長情之路古往今來」為宗門的主軸。其中,大愛之道廣披寰宇說明「空間的普遍性」;長情之路古往今來表達出「時間的永恆性」。慈濟人在時、空的交會中,走入人群,不分國家、種族、地域及宗教信仰,無私無我的付出,說明了「人與人之間」是無差別的平等性,這也是慈濟宗門廣行全球的註解。
三、慈善良能的深化
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慈濟的慈善因緣,從1966年迄今,從不停歇。本著「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的核心價值,從「慈善」志業,進而推動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再由慈善深化國際賑災,醫療深入骨髓捐贈,教育引導社區志工,人文志業開展出環境保護,這八項重要的任務與使命,不僅是「一生無量、無量一生」,更是燈燈相續、光光相入,彼此相融、互攝。
慈善不僅發揮了「補救殘缺」的功能,更可以達到「解決、預防」的良能。近年來,慈濟不但結合醫療志業關懷長者健康、預防老化;在教育的部分,更推動防災、減災希望工程,為偏鄉、原鄉、窮鄉援建校舍。分別在屏東、高雄、台東、花蓮、苗栗援建28所學校。除了國內,也在全球16個國家地區,援建201所學校。教育為生命帶來希望,有了硬體建設,也推動軟體服務,今年編輯完成的《大愛引航》人文素養教材11冊,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從學校、家庭到社區,課程主軸是當前最迫切需要的「生活教育」、「品格教育」、「生命教育」及「環保教育」,並將分送到一千所以上的學校,為人文教育紮根。
個人認為今年論壇有三個特色:一是理想與現實的融會;二是理念與實踐的印證;三是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我們因懷抱理想而形成理念,進而建構出理論;我們期待由現實環境的需要,進而達到實務的實踐,每個環節都能環環相扣,每個議題都能百尺竿頭、更上層樓。
今明兩天的論壇,懇請諸位法師、教授、學者、大德惠賜卓見、多方提點、全面論述,讓菩薩精神得以闡揚、慈濟宗門得以廣開,慈善的良能得以深耕,造福更廣大的人群。在此
衷心祝福諸山長老:法體安康,法輪常轉!
誠心祝福諸位教授、貴賓:身心康泰,六時吉祥!
更祝願所有居士、大德:闔府平安!福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