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坤執行長寫於107/12/13
一、莫忘那一年~921重建校園
1999年921大地震,見證了人間最深的悲痛,也看見了人生最動人的美善力量。慈濟承擔了五十所學校的重建(921地震南投縣33所、台中縣15所、1022地震嘉義縣2所),加上2002年331地震受損的清水國小(台北縣),總共是51所希望工程學校。
證嚴上人說:「我不知道錢在哪裡,但我知道,愛在哪裡。」感動了無數人,菩薩從地湧出、善款十方匯集。
(一)兩位校長拉長情(南投蔣碧珠、台中黃世忠)
1.當時擔任南投國小校長的蔣碧珠回憶說:「四天半,蓋了25間簡易教室,是奇蹟、是大愛的展現、是眾志成城才有辦法完成的,也讓我結了一分簡易教室之緣!」因為921地震學校受創重建而和慈濟結緣,蔣校長也在退休後回到花蓮擔任慈濟小學校長;現今,蔣校長回到南投,持續在社區推動人文教育,帶著慈濟人的長情大愛,為教育志業貢獻退而不休的良能。
2.當時擔任台中新社國小校長的黃世忠,經歷921地震,學校建築物嚴重損毀,當 上人到國小操場探視災民組合屋工程,車要離開時,黃校長主動懇求認養,完成了百年校舍的重建工程,期間新社國小榮獲台中縣校務評鑑第一名。在歷經四所學校的經營後,黃校長於去(2017)年屆齡退休,受到 上人的精神感召,已積極投入台中15所希望工程學校的關懷。愛有多深,路就有多長,黃校長感恩地說:「麥田拾穗勤回首,初心不忘向前行。」
(二)兩所學校擴大愛(南投爽文國中、台中桐林國小)
1.地震後, 上人來到爽文國中,爽中成為希望工程之一,很快的,嶄新的學校矗立在眼前,王政忠老師記憶猶新的是眾多的慈濟人和全校師生一起鋪連鎖磚;牢記在心的是 上人說:「我們已經給了最好的硬體設備,剩下的軟體就麻煩你們了。」今(2018)年7月15日王老師回到南投靜思堂分享:「今天我是來交成果報告的,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爽中不但做到扶弱也做到拔尖。」
2.現任桐林國小姜韻梅校長說:「19年前校舍全倒時,如果沒有 上人和慈濟成員第一時間進駐及扶持,桐林沒有重生的機會。」今(2018)年桐林國小榮獲全國教育界的奧斯卡獎「教學卓越金質獎」,姜校長再度在頒獎典禮上感謝慈濟。從921開始希望工程種子萌芽啟航,在19年後的921看見"桐"享幸福,人才成"林"。
二、讓愛川流不息〜汶川大地震援建校舍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5月16日第一個「慈濟抗震服務中心」成立,設有七個災民收容中心,5月22日慈濟義診服務開始。從5月16日開始,到8月12日居民搬離帳棚遷入板房為止,慈濟臨時服務站總計陪伴89天,熱食供應818,586份、義診服務45,082人次、志工投入8,915人次、醫護投入1,374人次。並於當地援建91戶大愛屋、13所學校(當年12月23-25日希望工程動土奠基,2010年11月19日13所學校舉行聯合啟用儀式,費時約2年完成)。
2011年慈濟大學師生組隊到四川進行人文教育交流,2012年慈濟大學、慈濟技術學院(現為慈濟科技大學)、慈濟青年聯誼會與當地志工等組成「慈濟四川環保教育志工團」,將環保理念帶入四川,迄今每年均組團至四川進行交流服務,「人文關懷、服務學習」是川愛志工隊的目標,「環保、行善與行孝」三項是人文服務的主軸,「讓愛川流不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三、孩子的安全不能等〜減災希望工程
證嚴上人說「社會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教育。所以我們讓孩子讀書,應該要給他一個安全的地方。記得2008年四川大地震,地震發生的時間,就是在中午過後。因為這一波地震,災情實在很嚴重,損失的孩子也不少,受傷的孩子也不少,殘疾的,腳斷掉、截肢的也有啊!多少父母心疼、哀傷,看著孩子被壓著,有的還活著,被埋在瓦礫堆中拉不出來…那樣的景象,還是歷歷在腦海中。」
校舍老舊、耐震力不足,問題日愈嚴重, 證嚴上人不捨孩子,在不安全的環境中學習,與各縣市政府合作,從2014年開始,在屏東、高雄、花蓮、台東、苗栗等縣市,展開減災希望工程的援建,總共26所學校,實地探勘每一所學校,協助拆除危險校舍,改建成堅固的百年建築,希望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就學環境。
(一)兩位校長拉長情(台東張月昭、花蓮吳碧珠)
1.歷經兩年時間,台東光明國小於去(2017)年3月25日舉行新校舍啟用典禮。同年8月為了傳揚孝道,在仙女召集人光明國小張月昭校長極力邀約下,臺東減災希望工程學校一起參加「減災希望綻新芽‧七月吉祥報親恩」演繹。張月昭校長:「演戲我演過很多次,這音樂劇,而且有這麼樣的,深重父母恩情的戲,我應該是第一次演,這手語真的是要演得很柔軟,很有韻律感,真的是不簡單。」感動的心情全寫在臉上,充滿人文教育情懷。
2.吳碧珠校長於前(2016)年從花蓮國風國中退休後,因為慈濟為國風國中援建減災希望工程的因緣,讓她譜出退休人生「四步曲」,在慈濟志工見習、培訓過程的心路歷程,一開始她從遇到障礙想打退堂鼓的「不接受」進而「忍受」,到「接受」,最後感動慈濟的大愛,終於花開見喜,發願走入人間菩薩行列,「享受」助人為樂的美善人生。
(二)兩件因緣擴大愛(靜思閱讀書軒進校園、花蓮激發潛能學習計畫)
1.靜思書軒每年都會到校園送書,有一年送書到高泰國中(屏東減災希望工程學校之一),離開前印永生校長對著營運長青兒師姊提起,他有一個心願,就是在學校設立靜思書軒。但設立靜思書軒,需要不少的成本及花費,若在校園設立是不容易永續的,青兒師姊將此放心上,思考如何能圓滿校長的願。因緣成熟於社會上一群對教育有心人士、企業家、慈濟全球志工,結合靜思書軒深耕校園,期盼用閱讀翻轉偏鄉,潛移默化讓偏鄉孩子的人文品德與閱讀習慣從生活教育紮根。去(2017)年7月28日,位於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的高泰國中靜思閱讀書軒正式揭牌啟用,這是全臺首座。一年多以來,全台(含離島)已設置完成近七十個靜思閱讀書軒,推動閱讀、提升人文教育素養。
2.激發潛能學習計畫是一個結合慈善與教育,資訊平台、載具設備、適性教學三合一的個人化學習方案,慈大附中與花蓮7所減災希望工程學校建立合作伙伴關係,為補救教學建構有效模式。
四、結語
莫忘那一年、讓愛川流不息、孩子的安全不能等,是拉長情,是有溫度的關懷;921重建校園、汶川大地震援建校舍、減災希望工程,是擴大愛,是有暖度的陪伴。拉長情、擴大愛,跨越二十年的愛,許孩子一個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