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悅讀、再樂讀

蔡炳坤執行長寫於108/02/11

前言:從靜思閱讀書軒談起

       2017年7月間,全臺首座設在校園內的『靜思閱讀書軒』,在位於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的高泰國中正式揭牌啟用,積極推動閱讀、爭取設置書軒的校長印永生,在啟用時所說的這段話「希望透這樣的營造空間,讓孩子與老師都能夠貼近閱讀,讓他們在各方面都有接觸,擴大他們的視野,從閱讀中得到滋養和安慰,而將夢想起飛的翅膀練得更堅硬,將來離開這裡時,知識自然就能帶著走。」令人印象深刻,也感受到偏鄉學校求知若渴的殷切期待。迄今不到兩年的時間,靜思人文在蔡青兒營運長的積極帶動下,已在全臺各地、離島偏鄉中小學陸續成立了七十幾座『靜思閱讀書軒』,推動書香校園的用心令人感佩,個人雖然無法一一到場共襄盛舉,但總是把握每一次可以參與的機會,以「閱讀、悅讀、再樂讀」為題簡要分享,期能為提高閱讀風氣略盡棉薄之力,現將個人關於「閱讀三二一、悅讀三階段、樂讀三部曲」較完整的看法陳述如後,。

閱讀三二一

       閱讀,到底有什麼好處?美國政治家、科學家,也是成功企業家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說:「閱讀使人成熟,思考使人深刻。」短短的一段話,至少有三個重要意涵:第一,閱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單靠個人的力量,學習的效能是有限的,如能站在巨人肩膀上,就可以從更高的角度看得更遠。第二,可以從書中探索大千世界。一個人在學校的學習,比較侷限在自己的領域,比如我學教育,對科學、對醫學、對文學,可能就沒有太多機會的接觸,只有透過書籍、透過閱讀,才有機會把視野打開。第三,可以更深入生命的意義及內涵。閱讀的好處,除了可以看得遠、看得寬廣,加上「思考」,可以更進一步地深入探討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命中,所富有的深刻意義。

       現代人每天從3C產品接觸到很多的資訊,但「資訊不等於知識」,不要以為資訊多,就表示很有知識;知識來自閱讀,透過閱讀才能讓資訊成為知識。「知識不等於智慧」,閱讀之後還要透過思考,才能讓知識成為智慧。「智慧不等於德行」,一個有智慧的人,未必是有德行的人,除非去做、去實踐。所以,閱讀、思考與實踐是成為有德之人所必經的道路,其中又以閱讀為起始點,最為重要。

       既然閱讀是如此地重要,在生活中究竟要如何落實呢?我以自己的經驗,提供一個『閱讀三二一』的密碼:

       「三」是每個月至少閱讀三本新書(可以包括期刊雜誌)

       「二」是每個星期至少兩次去逛圖書館或書店(並了解新書資訊)

       「一」是每天至少閱讀一小時(可以集中閱讀,也可以分散累計)

悅讀三階段

       閱讀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選書。選書是為了讓你「悅」讀,書選對了,閱讀就會變得很有趣,關於選書有三點建議:首先要確定目標,清楚自己想閱讀哪方面的書,確立目標才不會浪費時間。其次可以參考推薦書單,推薦書單來自多元,如學校的老師、好友、出版社等,新書排行榜也是很好的參考。再其次是逛書展,只要有書展就去,通常都有優惠折扣,可以買到很多新書。

       選好書後,當然是要歡喜悅讀,有的人老是在一本書的前言、序言、前幾個章節打轉,每次都翻到相同的地方;有的人為了一次讀完全書而廢寢忘食,這些都不健康,也不愉悅。所以要怎樣才能有效而且悅讀呢?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略讀,廣泛快速地讀。為什麼是略讀?一本書,我習慣先看目錄,知道書的布局,接著看序文,因為序文一般會將整本書的內容大概提一下,如果有結尾也要先看一下,然後中間的部分很快地瀏覽過去,就會對這本書有大致的想法、概念。不要花太多時間一篇、一篇認真地讀,因為它不是教科書。略讀之後,可以找機會先跟別人分享,他若說:「喔!那本書我讀過,哪一個章節很精彩喔!」那又給自己一個提醒,是很有趣、很歡喜的事。誠如暢銷書《你,很好:接受過去的你,喜歡現在的自己》作者艾爾文在一篇《如何七天讀完七本書》文章中提到「一本書如果每行字都是重點,那讀起來就跟學校參考書沒兩樣,好書讀起來令人回味的原因,就在於作者會在重點段落間建立起一座又一座的拱橋,讓讀者在大腦中把重點串起來。也因此,通常作者鋪設的這些拱橋都是簡單易懂,很快就能吸收,此時如果用較快的速度讀過去,理解的程度並不會跟用慢慢讀有多大區別。」

       第二階段是精讀,就是要細細品味。精讀是對閱讀材料作全面、精細、深入的理解,為了達到理解的目的,我們必須從文章的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從形式到內容、從內容到形式,綜合分析歸納。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做一點筆記、摘要,在書頁空白處寫心得。有靈感要趕快寫下來,因為第一時間的靈感是最珍貴的。細微的閱讀能使心情平穩,書裏的一句話、一段文章,讓自己有很多的思考時,將來都有可能影響生活,影響人生價值觀。

       第三階段,稍微有一點難度,是寫推薦文。當讀了一本書後,想跟別人分享,怎麼分享?如何介紹?把書的菁華寫下來,也許六百字或八百字不等。我在大學教課的班級,幾乎都推薦學生讀一些書,並建議讀完後寫推薦信,真的很精彩!學生的用心程度以及推薦內容都超乎想像。

       經過略讀、細讀,最後把它推薦出去,會累積很多的能量,最後融會貫通,產生新的概念、想法,搞不好自己就是下一本書的作者,有一天真的要寫書時,這些都是素材。從小到大,老師都說:「要寫讀後心得。」感覺有點被強迫,如果寫推薦信,就不一樣,好東西跟好朋友分享,閱讀是快樂的,最享受的是跟別人分享的當下,一本書不只是讓自己感動,也可以感動別人。

 樂讀三部曲

       閱讀,是人生中最大的樂事。歡喜悅讀還不夠,如果能夠與生活連結,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樂在其中,才真正進入「樂」讀三部曲。

       第一部曲是大量閱讀。現今日新月異時代,很多的知識、常識不斷地更新,如果沒有大量閱讀,有些話題就跟不上,生活品味通常會因為閱讀而跟上潮流與發展。李家同教授在《大量閱讀的重要性》一書中提到「閱讀應該是不受任何的限制,是隨興自在地看自己想看的書」,他認為大量閱讀的人,普通常識會比較好,具有觀點寬廣、表達能力較好、做決定的時候比較理智而冷靜、及擁有足夠的法律常識,能充分地保護自己等優點。所以,他指出大量閱讀可訓練四點語文能力:很快看懂文章,並抓到重點;正確且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合乎邏輯,不自相矛盾;內容不落俗套,有獨到的見解。李教授的見解深具參考價值。

       第二部曲是加速閱讀。加速閱讀讓視野變大,掌握整體方向,再細細品味。讀書不要像讀教科書一樣,如果限制在枝節裏,那是「見樹不見林」,跳脫開來從較大的視野去看,先見林再見樹,對整本書有完整的概念。前述暢銷書作者艾爾文同樣在《如何七天讀完七本書》一文中提到「愛上閱讀,對於能夠從書中學習別人的智慧到了痴狂的地步,甚至跟購物一樣光是買書就會產生愉悅感」他在經過幾次閱讀實驗後,得出了兼顧量與質的品讀策略,盡可能增加閱讀數量,但只吸收有幫助的內容。他指出四種「提升一倍閱讀量」的方法包括:先加速,跟自己說「讀快一點!」;找重點,遇到不懂再停下來慢慢讀;學知識,做筆記其實比深讀還有效;設主題,主題式閱讀效果更好。艾爾文的方法值得熱愛閱讀的朋友們參考運用。

       第三部曲是多元閱讀。不要侷限在某一個領域,在跨領域的時代,要多方涉獵,避免自我設限。由於每個人所喜愛閱讀的主題都有不同,所以常會陷入對閱讀主題的挑食或偏食習慣,儘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越讀者」,跨越閱讀的藩籬,也跨越人生的界限。

       大量閱讀、加速閱讀,再加上多元閱讀,讓閱讀的量增加,自然而然會增長知識,跟時代的脈動相結合,生活樂在閱讀中。

結語:讓書旅行分享閱讀

        如今,網路閱讀似乎很方便,但實體書還是有它的溫度。一本書從頭翻到尾,拿在手上,那個溫度是存在的。尤其書讀完後有機會送給別人,讓書流通,讓書旅行,是很有意義的事。我多年前在臺中市政府服務的時候,文化局為了建立書香社會,在很多地方設置閱讀的據點「Reading Bar讀冊吧」裝置結合閱讀與公共藝術美學,陳列不同圖書提供市民多元選擇,以漂書概念提供民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享有隨時、隨地、隨手取書之便利的閱讀樂趣及服務,每個據點擺五十本書,沒有任何借書的程序。有人提醒,「這樣做可能會有問題,哪一天書愈來愈少,最後就不見啦!」一段時間後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有的人把家裏的書也拿來放進去分享。凡事只要跨出去,當人人樂在閱讀中,就會愈讀愈快樂!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