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咱作伙來去運動!」在宜昌社區、光華社區,一早就有阿公阿嬤相揪厝邊頭尾去社區的長照關懷據點,甚至互相打電話提醒別翹課。因為,慈科大特別培訓的「高年級」實習運動指導員會到社區帶動長輩活動筋骨。值得一提的是,這一些運動指導員竟然是年紀超過56歲的「高年級實習生」!慈科大全人教育中心與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共同培訓26名年齡約54到71歲的社區志工擔任實習運動指導員。培訓內容包含十二週的銀髮族體適能帶狀運動課程,包括身體關節與肌肉的活化運動、肌力和重量訓練、柔力球等。接著,學員還需到社區據點見習一次、實習兩次,成績通過後,才具備實際上場授課的資格。期待結合理論與實作,增長社區志工銀髮族體適能的知識與運動能力。未來以「社區志工服務社區民眾」的方式,才能讓社區的健康促進方案永續經營,希望可以預防社區長者失能。
慈科大全人教育中心楊翼風主任表示,學校申請到的政府計畫經費,多是由學校教師執行,一旦計畫結束,人力撤出,社區活動可能就會停擺。因此決定改以培訓可常駐社區服務的志工擔任運動指導員,才能持續照顧社區長輩。其實,這系列課程最先受惠的就是實習運動指導員,鍛鍊好自己的身體,再帶給社區長者更好的幫助。56歲的實習運動指導員曾春美女士表示,經歷媽媽重度失智後,驚覺「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透過培訓課程學習如何顧好自己的身體,又可以邀請更多人一起「顧健康」。老人隨著年紀增加,行動力趨緩,活動範圍縮小,社區就成了主要的生活圈。因此,慈科大將運動課程帶進社區,讓長輩就近養成運動習慣,逐步落實「在地老化」的理想。70歲的宜昌社區民眾鄭喬茵女士表示,大家都住在活動中心附近,來往非常方便,鄰居之間還會互相提醒要來上課,有伴就更喜歡來運動了。慈科大全人教育中心楊翼風主任表示,銀髮族體適能的種子教師課程會定期舉辦,課程內容相當豐富,期待更多志工參與。如果實施的效果不錯,未來希望能將此模式複製到其他地區。讓學校作為人才培育的基地,與社區合作長者健康促進方案,落實大學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