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科技大學與花蓮農業改良場合作,以「雨來菇栽培與生物醫學的應用」榮獲第17屆國家新創獎的學研新創獎!團隊成員包含慈濟科技大學副教授耿念慈、助理教授劉威忠、研究助理柯雅淳、研究生張景惠、花蓮農改場場長杜麗華、副研究員全中和。尤其,繼2017年「紅藜在生物醫學的應用」肯定後,慈濟科技大學二度拿下國家新創獎!

有別於雨來菇僅為台式山產料理的既定印象,慈濟科技大學與花蓮農業改良場合作,讓雨來菇「徹底大變身」,從片狀變圓形,還可產生紫色、粉紅色、橘色的「螢光」色彩!經過研發後的雨來菇,最小的僅一毫米大小、酷似魚子醬,最大的可比擬粉圓、葡萄,口感再升級,既可應用在不同的料理,又能拉高經濟價值,讓餐飲業者大為讚嘆。

考慮到東部雨來菇產品銷售需求越來越大,慈濟科技大學團隊與花蓮農改場深入花東聚落,解決了雨來菇產量極少、得等下雨後才可採收,以及夾雜大量砂石、雜草等問題。慈濟科技大學團隊研發出獨特的雨來菇培養裝置,比照花草作物的種苗培育,可大量提供給農民栽種,再加上花蓮農改場推廣的「無土栽培」,讓雨來菇能生長快、產量穩定、無雜質、賣相佳,不再受天候影響,更能大幅縮短清洗的人力、時間與成本!
「新創就是平凡中的差異化!」這是慈濟科技大學繼2017年以「紅藜在生物醫學的應用」榮獲第14屆國家新創獎後,再度以「雨來菇栽培與生物醫學的應用」拿下學研新創獎。慈濟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劉威忠表示,不論是紅藜或雨來菇,研發團隊都用心找出農作物的亮點,解決農民實際問題,更從食品加工擴增至生醫產業,既貼近消費者需求,又創造市場價值,拓展高獲益模式。更期待帶動在地經濟與產業發展,吸引青農返(留)鄉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