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諸眾生,安穩樂處

36   

王文娟、徐信義《慧風和暢,清音遠揚》〈社工與慈善的交流〉105/05撰

        日昇之東,慈濟社工

        1998年8月盛夏,慈濟醫學院加入了人文社會學院。萬育維所長與8位研究生,在太陽昇起的東部,開創了臺灣東部第一個社會工作學研究所。2000年,慈濟大學改制完成,社會工作學系成立。

        除了四年制大學本科之外,因應花東地區社福人才的缺乏,於是開設二年制課程,招收對於社會工作有熱忱或已投身社會工作的專科學校畢業生。萬育維老師憶起那段草創的歲月,說:「社工的起家是慈善,慈濟的根本也是慈善。慈濟成立社工系我覺得是有它的脈絡可循,而且是個很正確的做法。當時,研究所成立的目的是培育在地師資;二技則是有其必要性與在地性。」

        就在那一年,社工系系服誕生了。目前擔任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社會救助科社工督導的裴芳萱,是社工系系服的設計者。她回憶起當初設計的理念:「印象中系服的顏色是大家票選出來的,那時候想跟別系不一樣,但又要明亮溫暖的顏色,才選了橘色。系服背後圖案,代表我們社工人的愛心、同理與溫暖」。

        從此之後,社工系學生便以「小橘人」自稱。截至2015年6月,慈大社工系已培育663名「小橘人」,遍布於全臺灣與海外,成為社會工作界的中堅份子。

 

        專業素養,慈善精神

        「學姊好!」

        「學姊妳回來啦!」

        運動場邊出現了畢業不到半年的蔡惟欣。為了今天的運動會,惟欣特地請了休假回學校。她拿著相機,到處捕捉學弟妹的身影。她說:「畢業後回來參與學校運動會,最主要是想要看看學校及老師,重溫當學生的幸福與溫暖」。惟欣是台南人,與許多畢業的「小橘人」一樣,深深的被花蓮的土地黏住,畢業後選擇留在花蓮工作。

        2015年,慈大社工系針對五年內畢業生進行調查,發現高達86 %的畢業生目前投身於社會工作相關行業,顯示高比例的學用合一。更值得一提的是,慈大社工系的學生雖多數來自外地,畢業後卻有相當比例的人留在東部服務。近5年的畢業生,有40%選擇在東部工作,這對於人力資源一向貧瘠的東部社福組織而言,足以解決在地的人才荒。曾任6年系主任的張淑英老師指出:「目前花蓮社工領域裡面,有許多來自慈大社工的畢業生,有些機構的比例更高達2/3。」這些留駐東部的社工員,不辭「錢少、事多、責任重」的待遇,利用生命,滋養後山土地上的弱勢群體。

        畢業的「小橘人」,目前有43 位服務於慈濟志業體(慈善、醫療、教育),約佔畢業人數的7 %,相較於開枝散葉於各地工作的「小橘人」,他們是大樹的根,堅守著「慈、悲、喜、捨」的理念,將志工專業素養,與慈濟慈善的工作相融和,成為具有慈悲濟世精神的專業社工人員。

        2014年畢業的吳承澔,畢業前雖已取得某個社福機構的工作機會,最終仍選擇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社服組做為他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承澔表示:「在學期間,透過專業的學習,以及服務教育與品格教育,步步踏實的積累了我對人服務的經驗。這樣的學習,讓我在職場上,不僅能展現功能,更能發揮良能」。

 

        志工精神,相承相傳

        志工服務,是慈濟學校的特色。社工系有很高比例的同學,擔任花蓮地區社福組織志工。許多志工都是學長學姊引領學弟學妹,代代相傳。

        一般人認為大學必修四學分:課業、社團、愛情、打工。可是對於慈大社工的學生而言,志工服務是必修的學分。慈大社工系並沒有將志工服務時數設為畢業門檻,學生卻積極且自發的擔任志工。就以2015年來說:大學部198位學生中,參與志工服務者便高達199人次。他們力行「慈悲濟世」的精神,透過志工服務,嘗試將學校所學的理論應用於實際工作。這些實作經驗的積累,對學生有莫大的助益。

        畢業後便投身於兒童領域服務的雲子綺,在兒童福利聯盟花蓮工作站服務已有六年的光景。她回想起學生時期志工經驗,說:「在實習時,明顯的感受到與同單位但不同學校的實習生相比,我們有較多的志工服務經驗。策劃活動時,比較清楚的知道要怎麼規劃、事前需要哪些準備……等。進入職場接觸志工管理時,也可以應用以往的經驗。」

        在利他精神的實踐下,得到利益的往往是自己。這也是「小橘人」參與服務後的深刻體會。慈大社工志工,這群年輕的生力軍,是花蓮地區社福組織很重要的志工人力來源。無論是活動辦理、案主陪伴、文書協助等,均獲在地社福組織高度肯定。已服務29年的社工資深前輩花蓮家扶中心督導王麗雲便指出:「慈濟大學社工系的學生,給我們很大的助力。無論是育樂性的大專志工,或是比較專業性的到宅服務、實習,都有慈濟社工的學生」。這群「小橘人」,已然成為花蓮地區社福組織強而有力的後盾。

36

     

        實務課程,接軌服務

        中午時分,幾個大四的「小橘人」拎起包包,不捨地離開運動場,他們下午要到機構實習。這是他們的第二次實習。在大學,他們必須實習400小時方能畢業,也才能在畢業後具有社會工作師證照考試的資格。

        社會工作者的養成教育中,「實習」是相當重要的課程。經由學校與實務機構的密切配合,輔以高密度的團督與討論,學生可以將理論與實務相連結,學習更有成效。

        學生實習之前,必須完成系列的前置課程:基礎知能課程、工作方法課程、專業領域學群課程。這些訓練,培養學生具備社會工作相關知能、技巧與態度。實習,是以實務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將教學與社會工作實務密切結合。多年以來,慈大社工系課程透過微型實作配搭服務學習的操作,深耕社區、學校、醫院、部落、社福組織,服務兒童、青少年、病患、老人、身障者……等,不僅豐富學生的學習,也擴展了同學的生活經驗。

        2015年,李宜興老師「社區工作(二)」課程獲得全國服務學習績優課程教案特優的榮耀,他說:「在服務學習與社區工作課程結合的教學下,同學接觸層面從社區關懷據點與組織的領導者、志工、長輩,一直到社區的居民、店家、政治人物……等,擴展了同學的生活經驗。此外,服務學習強調做中學與從中而來的反思,這讓同學可將課堂所學與過去的經驗,對應現實場域與情境,進一步有了新的體會與問題解決能力。」

       課程接軌服務的訓練方式,對於學生有關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技巧與態度的養成,有著絕大的益處。大四學生林奕丞表示:「實務操作課程,讓我們進到實務工作的場域,在老師的協助之下,嘗試著將所學運用在其中,讓我們深刻的瞭解並體會到實際的工作是怎麼進行的。」

        理論和實務並行,結合理論的「知」與實務的「行」,是慈大社工系課程設計的特色。2015年榮獲十大傑出青年的曾梅玲,現任善牧基金會花蓮區主任,是第一屆二年制畢業生。她表示:「我記得我們是學三年,二年的課程,一年的實習,很紮紮實實的學,連實習的次數都比別人多。那三年,給我很多不同的體驗,讓我對社工的知識技巧概念,打下很好的基礎,給我很大的信心。」

 

        智能增長,造福東部

        畢業的「小橘人」,從事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在「質」方面的表現極為優異。退休之後仍與社工實務界接觸的張淑英老師表示:「各機構對於慈大畢業生的評價都很好,包括工作執行力、對組織的忠誠度,以及對於案家的態度,機構都蠻稱許的。」這幾年,也陸續有21位畢業的「小橘人」獲得中央或地方政府服務績優社工的表揚。花蓮家扶中心王麗雲督導便指出:「我觀察來自不同學校畢業的員工,在慈濟畢業生身上看到慈濟人文教育,他們比較能夠接受不同意見、比較溫和、情感豐富,對於人的包容以及憐憫心比較多,比較願意付出。」這就是「小橘人」的光輝。

        「小橘人」的成就,有許多是得力於老師的教導與指引。

        老師,除了戮力傳道、授業與解惑,更充分發揮學術與實務專長,在課餘時間擔任東部地區社福組織的外聘督導或顧問,提供專業諮詢服務。產、官、學的相互合作與激勵,提昇東部地區社福組織服務能量。慈大社工教師團隊可謂東部社福組織重要的智囊團。王麗雲督導便指出:「不只我們機構,包括善牧中心、世展、政府部門…等,都需要學界的理論基礎以及不同的看法來指導我們實務工作。慈濟歷任的老師都被我們使用,外聘督導、個研、講授課程。長期陪伴與支持我們的,都是以慈濟的老師為主。」

        藉由外督所衍生的專業成長,提昇東部地區社福組織的優質發展,使東部社會工作的在地經驗與模式,被臺灣社會工作社群所看見。此外,慈大社工系亦配合社教中心開設原住民學分班、社工學分班等相關班課,並且開放學士班與碩士班隨班附讀,培育對社會工作有興趣的花蓮在地人士,成為社工種子,歷年來已訓練1960人次。學分班的開設,對於宜、花、東偏遠地區的實務工作者而言,在知能的養成以及社工資格的取得,有莫大的幫助。萬育維老師說過:「有相當多的修女、師母、牧者到慈濟修學分。我覺得這是慈濟做得最棒的事情。站在知識的基礎上,不分宗教,不分派別,讓大家共同學習。」

        目前許多服務於原鄉的社會工作者,曾經接受慈大社工系的相關訓練。張淑英老師示,「我們是比較早期開設原住民社會工作課程的學校,我們也有幾年承接原住民學分班以及原住民家婦中心的督導,這是對原住民這個領域比較特殊的貢獻」。

 

        國際交流,傳播大愛

        近幾年,慈大社工系也積極擴展國際交流,積極邀請國外學者以演講或工作坊的形式分享理論與實務。同時,發展國際志工服務,希冀增長經驗,拓展學生視野。

        在慈濟,曾有瑞典、日本姊妹校的學生來進行短期交流。他們透過課程,與教師、學生共同學習、互換經驗。也經由慈濟社工的穿針引線,安排外國學生參訪花蓮地區的社福組織,也讓花蓮地區社福組織與國際接軌。目前就讀三年級的張育瑄,曾有過好幾場次與國外學生交流的經驗。她說:「這是很新鮮的體驗。因為想要增加自己的視野,拓展自己的經驗,我突破了自己的設限,以英語與國外學生交流。我們藉由活動,一起同樂,大家更了解彼此。既可以交流彼此的文化,學些不一樣的知識,又可以結交許多朋友。」

        「小橘人」除了在國內,特別是花蓮,投入志工服務之外,每年都組成海外志工隊,前往東南亞國家,諸如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另有許多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申請校內外其他單位所籌辦的海外志工服務隊,參與國際志願服務工作。以近3年的資料檢視,慈大社工系學生中計有76人次曾參與海外志工服務,將大愛精神傳遞到海外。 目前就讀四年級的紀佩柔,她來自馬來西亞。4年前飄洋過海到臺灣求學;今年,她參加泰北志工服務隊。她表示:「透過參與,不僅僅打破自己原先對難民貧窮、髒亂、犯罪的刻板印象,更是體察到自己的不足。經過互動,我發現他們就跟我們一樣,態度也很善良親切。而這次的經驗,也讓我更了解國際語言─英文的重要性。我們都過得很幸福,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見苦知福,是參與海外志工服務隊的同學共同的心得。

23

     

        互相關懷,用心陪伴

        隨著時間的流逝,運動會的最後一項比賽—大隊接力即將展開。場中的選手在暖身,場邊的「小橘人」啦啦隊也沒閒著,玩起了波浪舞。啦啦隊伍中,看見幾位老師的身影;他們從早上到傍晚,都在場邊陪伴著同學。這是社工系的特色。老師以學生為本,關心、支持與陪伴,因此師生關係良好。學生畢業後,常常回“娘家”走動;遇到工作或生活的問題時,也會找老師討論。王麗雲督導開頑笑說:「學校老師有售後服務。我還有點驚訝」。

        18年來,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秉持慈濟教育志業精神,結合社會工作專業,設計符合時代脈絡的課程;不論是人才培育、深耕在地服務,都有亮眼的成果。對於後山的花蓮社福界,注入源源不絕的能量;盡心協助東部地區的社會工作,建立、發展本土社會工作模式。同時,擴大國際交流,將我們的經驗,推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