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炳坤執行長與慈大、慈科大參加印尼教育展,向家長暢談慈濟人文理念。
日期: 2018 年 8 月 13 日
終身學習,永續發展
郭姿穎、何昆益《慧風和暢,清音遠揚》〈社會教育推廣〉105/05撰
善種撒播 畝畝良田
在傳統觀念裡,學習僅限於正規的學校教育;隨著時代的改變,「學習」不再是一板一眼的學校教育,「學習」的內容更加的多元,「學習」的方式也變得更多樣,「學習」已經打破了圍牆,打破了疆域,也打破了年齡的限制。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主任曾漢榮每次在開學典禮時,都會和學員分享趨勢大師托佛勒的話:「21世紀的文盲,不是那些不懂讀寫的人,而是不懂如何學習、如何拋棄所學、重新學習的人」。的確,「學習」已經開始走出了校園,進入了社區;「終身學習」已經成為21世紀的主流趨勢。
1997年,慈濟大學成立了「推廣教育中心」,成為一所沒有圍牆、沒有疆域的大學;開辦的課程,分成了八大系列,有學分班、語言、人文、藝術、生活應用、體能、電腦、兒童等類型的課程,依著「做我們最能做的課程、做這個社區最需要的課程、做有系統的課程、做有系統的管理、結合慈濟生活體驗、結合慈濟使命推動。」的理念來規劃課程,招生的對象沒有年齡跟學歷的限制,為一般的社會大眾,開啟了一條多元學習的道路。
除了服務花蓮鄉親外,隨著當地民眾的需求,社教中心也逐漸拓展到國內外,2001年,為了將「專業涵養」與「慈濟人文」的理念落實在課程之中,更名為「社會教育推廣中心」,2002年開始,台北、彰化、台南、草屯等地的社教中心陸續成立,開啟了社教中心「深耕台灣」的先機,2003年馬來西亞馬六甲中心成立,社教中心「放眼世界」的夢想開始起飛;現在,全球已有21個據點,每年服務的人次超過4萬人次。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因為家境的關係,無法上學,心中總有一種缺憾,年紀大了,想要一圓當初年輕的夢,社教中心的成立,剛好符應了許多長者的需求。慈大前校長藍忠孚曾表示:「社會教育將可彌補師兄、師姊以前無法求學之遺憾,可讓大家終身學習,師兄、師姊將來可以成為大學生了。」
我們都是慈濟大學的學生
早在2005年,社教中心就深感於樂齡長輩是我們社會的寶,他們一輩子為社會付出,卻很少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因此率先推出「長青班」,規劃一系列的課程,包括醫療保健、順氣養生、茶花道、書法……等等。讓長輩們可以寓教於樂,又充份的享受退休的人生;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棉薄的心力,來回饋這些長輩。
2010年後,社教中心承接了教育部樂齡大學的計畫,長青課程自此更名為「樂齡大學」,這個計畫是希望55歲以上的長輩「快樂學習、忘記年齡」。從此,慈濟大學校園多了一群看起來「很不一樣」的學生,從18歲到80歲,都是大學的一份子。
樂齡者就像大學生一樣,有著多元多樣的課程需求。為了規劃課程,社教中心同仁卯足全力,從設計課程開始,不斷的與長輩溝通討論,每一堂課都充份匯集了長輩們的意見。也會將長輩們的需求,向授課老師說明。在大學裡,老師們的專業絕對是無庸置疑,但是如何將專業融入生活,把艱深難懂的課程,轉化為簡淺易懂的用語,對於老師們可說是一大考驗啊!
老師們的用心學員都感受得到,也會相對反應在課堂上,很多老師都表示,他們超愛上樂齡大學的課程,因為長輩們很有生活經驗,在課堂上,對於老師提出的問題,都有很不錯的互動,而且他們也會分享很多自己的真實案例,讓課堂氣氛非常活絡。高慧娟老師提到:「這些爸爸媽媽超可愛的,我好喜歡跟他們一起上課,每次上他們的課,我都好開心喔!而且自己也收穫很多。」
看到長輩們這樣努力不懈的精神,讓同仁忍不住好奇的問學員「為什麼這麼喜歡來上課?」有學員表示:「自己因為年輕時失學,沒有機會好好念書,現在好不容易有機會來上課,當大學生,當然要好好的珍惜這樣的過程。」有學員覺得:「每天在家看電視也是無聊,不如出來外面與人互動,又可以學到新的知識。」
有位從公務機關退休的女士對兒子說:「退休後,有接近十年的時間,沒有出來與人互動,有一天,突然發現想要講一些話,以前明明很熟悉的辭彙,再怎麼想,就是沒有辦法想出來,而且講話變得很不流利。」媳婦發現這樣的狀況,驚覺事情大條了,開始上網查詢相關的資訊,才知道這不是生病,只是太缺乏與人互動,於是便主動幫她報名樂齡大學的課程,沒想到一上之後,變成死忠的粉絲,不管颳風下雨,幾乎都是班上最早到的學員。這幾年下來,讓她恢復上班時的活力,與人應對進退,有像以前一樣的有條不紊,而且讓她找到生活的重心,有一群快樂的老友與她相伴。
以前人家說「老伴、老伴」是指在情感上相依相靠的伴侶,現在的「老伴」指的卻是可以在年紀大時陪伴生活、旅遊、學習或是參加任何活動的朋友。在樂齡大學裡面,因為年齡相近、興趣相投,很快就成為相知相惜的「老伴」,對於長輩來說,他們要得不多,最重要是藉由參與課程,可以在這邊交到一群知心的朋友,每一堂課,都是他們相聚的時刻,課程則提供了他們一個最棒的交流平台。
拿彩筆勇敢做自己
除了樂齡大學之外,「樸實藝術」也深受長者們的喜愛。張鈞翔老師在一次「三代同堂彩繪」活動中,突然發現自己的母親很有繪畫天份,雖然未正式學過畫圖,但畫出來的圖卻很有意境,老人家心裡想什麼就畫什麼,是那樣的真的與美。老師越看越有趣,想到自己在教畫圖的過程,很多的父母花錢讓小孩來學習繪畫,但是卻很少孩子,願意花錢給父母上課。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開始著手規劃「樸實藝術孝親班」,打著「陪爸媽來畫圖的口號」,張老師所收的第一個學生,就是自己的媽媽,老師不急著教媽媽什麼樣的畫圖技巧,卻邀請媽媽先分享自己看到的或想到的東西。張老師覺得,他不只是在教「畫圖」,而是教「話圖」,一幅畫所表現出來的,往往是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當學員願意把自己想法分享出來時,這幅畫已經有八分像了。
張老師表示:「媽媽是我推廣樸實藝術的『啟蒙老師』,也是『善知識』,更是『菩薩』示現,從她的改變,我發覺自己做對了一件很棒的事。」
很多人都說「我不會畫」,所以不敢畫,其實老師最喜歡這樣的學生了,因為不會畫,反而沒有受到美術專業的薰陶,畫筆畫工最自然,所以老師都會鼓勵學生放手去畫,每一個學生畫出來的作品,都會被老師視為最上品,偶而畫龍點睛稍微指導一下,作品就能更顯生動了。學員因為受到老師的鼓勵,信心大增,本來拿到畫筆一分鐘都坐不住,到後來連坐三、四小時都沒問題。
張媽媽在還沒有進入孝親班之前,常常與電視為伍,遙控器一轉再轉,生活裡就是少了一味,後來跟著張老師一起畫圖後,發現時間怎麼這麼不夠用,每次一坐,就是三、四個鐘頭,不知不覺時間就這樣悄悄的溜走了,張媽媽每次在畫圖時,心情都特別的寧靜,張媽媽曾經分享過:「有次在畫葡萄園時,因為葡萄一顆一顆很難畫,本來想要放棄了,後來心念一轉,畫一顆葡萄念一聲佛號,幾百顆葡萄就有幾百聲佛號。」老師都笑說這個葡萄一定特別甜特別好吃。
有一位七十幾歲的董事長夫人,先前生病很嚴重,人生幾乎找不到重心了,幾度因為憂鬱症,很想趕快脫離這個世界,後來因為子女的鼓勵,來參加樸實藝術的課程,慢慢覺得,在畫圖時,可以讓她完全忘記身體的病痛,就一幅一幅的畫,才幾年的時間,她的畫已累積到七、八十幅,老師還特別為她開了個展,讓她找到人生的第二春,這位董事長夫人說:「原以為,自己的人生從此變成『黑白』,沒想到在參加樸實藝術的課程之後,自此,筆畫下 的人生變成『彩色』的。」
樸實藝術不僅對長輩們有深刻的影響,對於一般社區民眾也創造出很多正向的迴響,有學員為了要讓自己的畫看起來更完美,不停的修改,塗塗改改好幾回,但怎麼畫都不滿意,越畫越沮喪,當她把這樣的心境跟老師分享時,老師跟她說:「不用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要藉畫練心、去我執,達到無我境界。」老師這樣輕輕的一句話,就讓她破除三千煩惱,所以老師常說「畫渡人、話渡人」。
桃園中心學員陳宇昱,因為車禍及口腔癌,全身重癱,幾度想要自殺來解決問題,有次經過桃園靜思堂,看到外面有招生樸實藝術的海報,想起以前小時候,自己很愛畫圖,開餐廳時,跟人家交換名片,都用特殊的方式,把對方畫在名片後面,很快就會記住對方的名字。從前所有畫圖美好的景象都一一浮現出來,好想再回到那樣快樂的時光。
罹患口腔癌末期的宇昱,連喝水都有困難,一痛起來得用嗎啡止痛;又因脊髓損傷,畫畫時得用膠帶將筆黏在手上。是怎樣的力量支撐著他,努力不懈的畫下去?宇昱非常堅定的說:「當我的人生已是一無所有的時候,只有畫畫能讓我感覺到快樂。」
隨著他圖畫產量增加,老師開始協助他做個展,到過慈濟大學、花蓮慈院、台北慈院…等很多地方展覽,每一次的個展,都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機會,讓人們充滿了信心與能量,也讓人們為了他振臂疾呼,他的生命又再次的發光發亮,也讓我們再次看到希望。「人不能決定生命的長短,但是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跟廣度」。宇昱的故事,讓我們學會更珍惜當下的每一刻,同時也要學會去創造生命的寬度跟廣度。
以茶學習生活之禮儀
「畫圖」、「話圖」可以以無聲說法度人、化人,讓人因為一幅畫或一句話而感動、心動甚至行動;而在社教中心裡面,有一門課一舉手、一投足,都可以讓人靜心、清心、淨心。一壺好茶,不僅可以讓人解口渴,更可以讓人解心渴,「茶道」,是中國傳統技藝,藉由喝茶的過程,讓人可以以茶會友,古人常藉由茶酒相會,吟詩作對,傾吐心聲。
「靜思茶道」的課程,兼具茶學知識與慈濟人文,循序漸進地引導學員深入茶葉的世界,走入心靈的成長空間。靜思茶道饒富日常家庭的生活況味,深蘊寧靜優雅的藝術境界,更有悲心濟眾的宗教情操。期使透過茶事學習而豐富生命,接受藝術陶冶而美化心靈,時常演練茶禮而提升內涵。講信脩睦以建立人品典範,成為知書達禮的謙謙君子;進而懷抱大愛與感恩之慈濟人文精神,入群處眾致力於移風易俗,推動倫理道德觀念,創造禮教之美的社會。
每次在上課前,老師都會先讓學員靜心,整理自己的心情,大部分茶道學員都已經習慣這樣的動作,也會覺得這是最自然不過的方式,但是對於沒有上過茶道的學員而言,是很新鮮的事。
有次中心讓一群高大威武的教官體驗茶道課程,教官平常在管束學生時,為了要有威嚴,常是不苟言笑,做事也是一板一眼,看起來非常嚴肅。那天,剛好是一個酷暑的日子,外面熱烘烘的,教官們已經在外面奔波了一個早上,心情難免有點心浮氣躁,一聽到要體驗茶道課程,心裡就起了滴咕,「這不是要給老人家上的嗎?怎麼會叫我們來上呢?」但是基於軍人服從的本分,老師說什麼,他們就會做什麼,還是乖乖地走進茶道教室來體驗。一開始,老師要大家靜心時,大家都像小蟲一樣,在座位上不斷蠕動,沒有一刻安靜下來,隨著音樂的旋律,慢慢調整自己的呼吸,心突然靜下來了,原本錯亂的思緒,也一條一條被理出來,有一種寧靜安詳的感覺貫注在全身,自己好像置身在另外的世界。
教官們學到的另外一課是「從容」,如果老師就像平常一樣,快快的把茶泡好,教官們一定無法體會茶之香,但因為老師很優雅地完成每個動作,收攝了教官們浮動的心,教官們才能感覺到教室裡的茶香,在品茗時,更能體會入口的回甘之美。所以在陪伴學生時也是,急事急辦,只會讓雙方陷入僵局;急事緩辦,可以讓彼此有退一步的空間,處理事情起來會更圓融。靜思茶道深蘊寧靜優雅的藝術境界,融合了茶學知識與慈濟人文,淨化了每位學員的心靈。
茶在生活中,其實是人與人之間連結很好的管道,透過茶會的分享,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學員的生活習慣,有位學員,每次在靜心時,總是顯得非常焦慮,一刻都不想坐下來,第二、三堂課,就想要打退堂鼓,後來師姊們進一步的關懷,才發現學員有憂鬱症,靜靜坐著,對她而言,很沒有安全感,更別說閉上眼睛了。師姊們深入了解她的狀況後,慢慢從旁陪伴,經常與她談心,不知不覺中,發現她臉上越來越多笑容,也發現她越來越願意與師姊分享生活的點滴,人家都說她的臉相變了,變得更柔和、慈祥,以及更幸福了。讓陪伴的師姊「心也跟著開了」。其實茶道不難,茶就在生活中,茶也是人間道,串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唯有溫度要適中得宜,才能品其真味。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哇!你們家怎麼這麼漂亮~~~這些花藝,看起來好典雅喔!」有朋友進到學員家,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個家很有朝氣,很有活力,讓人看了就心曠神怡,學員也很開心的跟朋友分享,因為喜歡花,來社教中心學習靜思花道後,整個家庭的氣氛都改變了,每週一盆不一樣的花,成了家人共同的話題,期待下一次的課程。
「以花會友,如沐春風」,在每個人生活中,多多少少會出現花的身影,花的顏色跟種類包羅萬象,一位花道老師曾說:「我教花道二、三十年,從來沒有遇過有人不喜歡花的,只是每個人喜歡花的型態跟種類不一樣,在很多的場合,花都可以作為人與人溝通的媒介。」花草樹木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那怕是路邊的小野花,或是森林裡高聳入雲天的大樹,因為他們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更增添了許多色彩,也讓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驚艷。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藉由插花者的巧手,將花葉草木獨特之美展露無疑,每朵花、每片葉子,更以柔軟之姿,展現無聲說法,教人如何「敬天、愛地、惜福、感恩」。以大自然為師,他們要教我們的,不是言語可以形容的,點點滴滴,都是需要用心去體會,才能懂得大自然對我們表達的真情真意,用心去聆聽,也才能聽出箇中真味。
「靜思花道」不僅僅是純粹的插花,更是讓人透過花的意境,去感受跟體會,學員覺得:「在還沒有接觸花道之前,以為像市面上把花插得滿滿就是很美,沒想到進入花的世界後,才發現,其實簡單的幾朵花,就可以顯現很不同的意境,而且可以跟生活上相呼應。」在靜思花道的世界裡,熱熱鬧鬧並不是絕對的意境,反而更強調的是如何用簡單的花材,讓人將生活中的感受詮釋出來。
他鄉安住是故鄉
2013年8月12日岡山社教中心「蕙質蘭心新住民成長班」舉辦開班十週年音樂會,現場邀請來自台北著名的「島嶼木管五重奏」,在音樂會中用不同樂器吹奏多首南島與大陸民謠歌曲,當天節目還包含「茶與樂的對話」,由新住民準備的靜思茶會,在樂團的演奏下進行茶席體驗。
岡山是全臺灣社教中心裡面,最早做新住民及弱勢家庭關懷的中心,在2004年還沒有成立社教中心時,鑒於新住民的人數越來越多,加上 證嚴上人曾經開示:「我們社會的外籍配偶愈來愈多,孩子也跟著愈來愈多,孩子長大後都是社會的中堅分子。我們教育孩子之前,要先教育媽媽,不僅讓家庭的互動更熱絡,同時也要輔導心靈;看到她們離鄉背井,苦不堪言,所以我們要主動擁抱、膚慰、陪伴、教育她們,讓她們把情緒說出來。」因此當地的慈濟師兄、師姊便在廢棄的立德工專自動發起「蕙質蘭心外籍配偶成長班」。
成立之初,師兄、師姊僅就附近的29位新住民進行關懷,原本只是要教她們華語文及生活適應上的一些課程,後來發現,很多的新住民,因為要帶小孩,沒有辦法出來上課,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師兄師姊便尋求有經驗的志工來帶這群孩子,又依年齡層幫她們分成兒童班及幼幼班,分別有兩群不同的志工來陪伴;在大人部份,師兄師姊覺得如果僅教華語文,實在有點可惜,不如好好利用當地的環境設備,開辦美容美髮班、烘焙烹飪班、拼布班以及最重要的慈濟人文班。就這樣子把一個班變成了七個班。
師兄師姊也幾乎以1:1的人力來陪伴這群新住民,因為她們沒有交通工具,師兄師姊還會開車到府接送;三不五時,也會到新住民的家庭去拜訪,逢年過節,更會將傳統的文化習俗,融入於課堂中,讓彼此之間,幾乎沒有文化的隔閡,因為師兄師姊們無私的奉獻,完全把這群新住民當作家人看待,每次到慈濟來,就有回娘家的感覺,學員說「慈濟是我們的娘家!」,新住民看到師兄師姊也都以爸爸媽媽相稱,學員提到「每週都很期待來上課,慈濟媽咪非常關心我們,慈濟讓我們有一個依靠。」上課前,她們總是喜歡給師兄師姊一個大大的擁抱,雖然她們跟師兄師姊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像一家人一樣,緊緊相依相靠在一起,這群飄揚過海而來的新住民,身在遠離故鄉幾千里的他鄉,卻覺得這裡就是他們最大的依靠,也是他們將要落地深根的故鄉。
因應著越來越多中心的投入,為了讓投入的志工,能夠更深入了解新住民的現狀與需求,社教中心於2009年11月,在板橋中心辦了第一屆的「築愛新住民、攜手創未來」活動,邀請對於新住民相當有研究的學者演講,內容包括「發展新住民課程的理念與做法」、「新住民的現況與需求」、「多元文化面面觀」及「如何營造新住民多元文化交流活動」;另外,也邀請一位在政大教越南語的越南講師,為大家分享新住民「如何鼓勵與提高新住民參與教育學習意願」。使大家對於新住民的了解更上一層樓,同時也打破了很多以往的舊觀念。
隨著新住民來台的人數越來越多,且教育水準也普遍提升,為了讓新住民能更正視自己的文化,讓她們的孩子,可以學習自己的母國語言,自2013年開始,配合移民署計畫,推動了「母語師資培訓認證」的課程,期待新住民走進校園內,向下紮根,把他們的母語傳遞給下一代。
轉愛故鄉注他鄉
2013年1月,印尼社教中心成立,成為海外第6個中心,在印尼要蓋靜思堂前,證嚴上人一再提醒當地的志工「腳踩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一定要回饋當地,回饋社區。」早先印尼排華相當嚴重,慈濟人在進入印尼時,證嚴上人不斷的叮嚀志工要回饋鄉里,從紅溪河到印尼靜思堂,點點滴滴都是在深耕當地的民心,慈濟人在當地經營企業,幫助印尼的本地人,創造就業機會,因為有感於慈濟人不僅給他們魚,更教他們釣魚的方法,慈濟在印尼是非常有影響力的慈善組織。
因應印尼國際人文學校以及當地的社教課程,需要推動慈濟人文的課,印尼社教中心,每年都會派一、二十位茶花道種子老師回到台灣學習;不僅印尼這樣,海外其他中心,甚至許多共修處,也希望在他們的國家推動靜思茶道、靜思花道等課程。「手執茶器為法器,方便善導真實相。」不管是靜思茶道或是靜思花道,每個動作,每個姿勢,都非常的講究細節,連談吐間的一言一行都要非常注意,靜思茶道、靜思花道永遠是慈濟人傳遞人文最好的媒介,因此每年都有數百位來自全球各地的慈濟人,希望能共襄盛舉參加這樣的研習,2015年,因為報名人數過於踴躍,還不得不將大陸及其他國家分成兩場辦理,總共有接近五百位海外慈濟人參與這樣的盛會。
舉辦全球茶花道研習活動,已逾八年,還沒有舉辦全球茶花道研習之前,茶花道團隊經常到東南亞或是其他地方推廣宣傳慈濟人文,2006年更史無前例地帶著近40位人文老師,浩浩蕩蕩地來到美國,同時也開啟了美國的社教之路。
因為美國的工資很貴,2008年美國總會開課時,以生活上的課程為主軸,例如居家水電、居家裝潢、居家園藝、汽車維修等課程,一推出即大受好評,老師還帶著學員到TOYOTA的汽車維修公司去實際操作,讓學員親身體驗如何修理汽車,也讓學員學習如何保養車子。雖然操作的過程經常發生卡卡的狀況,總覺得自己做起來沒有老師那麼順,尤其是汽車保養的課,「不管是看引擎、換輪胎,還是檢測汽車的基本功能,老師跟汽車之間完全融為一體,拆換動作非常順暢,完全沒有停頓,但是要輪到自己做時,就覺得好像是存在兩個世界,怎麼做都不對勁。」還好老師很有耐心,講解得非常仔細,加上一次又一次的重複演練,讓同學對於簡單的汽車保養,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學員覺得這些課程,真的很實用,而且幫自己節省很多錢。
證嚴上人一直在鼓勵大家茹素,美國總會,也將 證嚴上人的精神落實在社教課程中,社教課程裡面的心素食儀,不僅教大家如何搭配季節煮出健康、好吃的素食料理,更會在課堂上教大家煮食的禮節,老師告訴同學,這些食材都是有生命的,每次在烹煮之前,都要跟他們說說話,感謝他們,「不管是洗菜、切菜都要謝謝他們,也要謝謝這些器皿,我們要隨時口說好話,煮菜時,口罩、圍巾、頭巾也要記得帶著,才能保護大家的安全…。」挑材運水無不是禪,心素食儀老師無時無刻都在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
隨著時空的移轉,我們來到馬六甲,馬六甲是海外第一個社教中心,成立於2003年,這13年的時間,開課班級數已經超過370班,學員總人數更超過6000人,成立之初,很多茶、花道老師都是自費來台灣接受密集培訓課程,爾後才正式開班授課。開課初期,並不是這樣的順遂,有志工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師資或學員不足,是主要需克服的難題。」但是她們並不氣餒,透過當地報章刊登社教中心招生新聞,或在夜市、停車場等地方發傳單、在慈濟各大小活動中宣導,及試辦體驗課程等等,鍥而不捨接引更多人走出家庭,快樂學習。有位從草創初期到現在超過十三年的志工說到:「社教這條路不好走,但是很值得。」從當初只有幾個人,到現在蔚為風潮,如今,社教中心對馬六甲市民來說已不陌生。
自2007年開始,在書法老師陳韻森的帶領下,吉隆坡社教中心書法班學員,每年都會利用慈濟歲末發放活動,自掏腰包購買書寫春聯的材料,即席寫春聯送給慈濟照顧戶,與他們結善緣。有些學員因為初學,擔心自己的字寫得不夠好,老師便會鼓勵他們:「不要擔心字寫不美、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每一個字都代表一個祝福,最重要是送禮的心意與參與感。」在這裡雖然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但因為一份心念,可以共聚一堂,彼此快樂學習。
在海外,一切都要靠著自給自足,海外慈濟人,因為深愛著慈濟,而且相當珍惜能夠進到慈濟的因緣,這群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慈濟人,總是希望把慈濟的美善推動到全世界,藉由社教中心的因緣,可以聚眾而後度眾,不管是美國、吉隆坡、馬六甲、新加坡、印尼或是檳城,這群社教種子,不斷的發芽、成長、茁壯,讓生根在海外的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有故鄉的感覺。
謙卑學習,更要行動付出
「淨心、利他」,「學習、付出」,每一堂課程的學習,都是一種享受,唯有在學習的當下,把心安住,才能體會學習之美。有些人學習是為了更求進步,有些人學習,是為了放鬆自己;而有些人學習,則是為了彌補過去的缺憾,不管事任何的學習動機,只要願意出來學習,就是為自己的夢想在前進。在享受學習的同時,更希望學員能將學習的成果與其他人分享,甚至回饋社會,2009年開始,桃園社教中心因為總召陳天能師兄的發起,也配合著慈誠委員的活動,一群社教中心的老師、志工及學員,開始進入榮民之家做帶動的活動,稱之為「銀寶榮家」,每月兩次,每次都安排不同的老師,搭配當堂課的教育志工。
吉他老師曾台雅經常背著吉他跟著志工們到榮家陪伴伯伯們,每每唱「梅花」、「小城故事」這些老歌時,都會引起伯伯們很大的共鳴,有時候老師也會增加一些流行歌曲,像「童話」、「我的未來不是夢」…等,伯伯們也會覺得很開心,除了隨著音樂打拍子外,有時候更忍不住拿起麥克風高歌一曲。
音樂無國界,透過音樂,可以分享心情,分享快樂,不僅是吉他班會到榮家服務榮民伯伯、真善美國樂班到精舍為感恩戶表演;豐原、清水中心由王文鈴老師所指導的古箏班,由原本一個班變成八個班,也經常在上課之餘做公益,2013年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造成菲律賓接近萬人死亡,獨魯萬市也被聯合過喻之為「棄城」, 證嚴上人不捨災民流離失所,坐困愁城,推動「以工代賑」計畫,終於讓誠市點燃生機,讓居民重建生命的信心,並逐漸恢復日常的生計。而全球的慈濟人,也跟著 證嚴上人的悲願一同為菲律賓的鄉民祝福,不僅募款,也要募心;因此王文鈴老師發起百台古箏義演,希望透過音樂,將慈濟人的祝福及那份心念,傳遞到遙遠的那方,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力量重新站起來,打造自己的幸福家園。
善的心念總是會不斷循環的,2016年2月,台灣台南發生強烈大地震,造成多棟房屋倒塌,100多人往生,美國總會的教育志工,在課堂上跟學員宣布這樣的消息,學員聽到了,立刻主動發起募款,希望把這樣愛的能量,傳遞回到台灣,「一方有難,十方馳援」,雖然美國總會的這些學員並不認識台南的這些鄉親,但總在最需要的時刻伸出援手,讓台南的鄉親也感受到他們那份最真摯的愛。
《靜思語》:「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與社教中心成立的宗旨「啟發善念、生活有智慧、終生快樂學習」是相互呼應的,社教中心不僅提供大家一個學習的平台,更希望透過學習,可以讓學員了解自己是很幸福的人,在擁有幸福的同時,更要做個手心向下的人,把幸福傳遞出去,讓這份大愛遍灑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