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25生日快樂運動會,師生同樂揮灑熱情。(20191127)

一班一.jpg一班三.jpg一班二.jpg慈大創校25週年校慶運動會,師生們各個精神抖擻,為各項競賽奪取佳績,開幕典禮由學校師長及樂齡大學的同學們領唱「慈濟大學校歌」,緊接著進行趣味競賽、拔河比賽、田徑比賽、快閃活動等。運動會開幕典禮首先由各院、系進場,包括慈誠懿德會,社教中心樂齡班,以及來自海外新馬地區的青少年等,今年學校增加創意進場比賽,由台上評審評分,既刺激又有趣,各隊也卯足精神發揮創意,呈現特色。劉怡均校長也和學校主管組隊參加「四平八穩」趣味競賽;東方語文學系由同學穿上中國旗袍和日本和服表演舞蹈,象徵學系中文組和日文組兩班,加上舞獅獻瑞,贏得掌聲。

今天運動會包括有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政治大學黃正全老師、美國青年領導協會執行長 DR Amy Meuers、慈科大研發長林祝君、教育志業執行長辦公室簡東源主任、慈大校友會王智賢理事長等貴賓參加。從慈大籌備期就參與校務工作的劉校長致詞表示,很多學生可能還沒滿25歲,但現場有很多慈懿爸媽是從第一年就陪伴慈大成長的,同學可以向慈懿會、師長們或是進到校史室了解慈大的歷史,並祝福大家展現團隊精神,各項競賽奪得佳績。

慈中雙十、大愛非揚~慈大附中校慶運動會暨募心募愛活動。 (20191116)

一般二.jpg一班一.jpg一班三.jpg今天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舉行第二十屆校慶運動會,以「學習無界、人文無限、慈中雙十、大愛『非』揚」為主題,除了精采、熱烈的運動競賽,還包括募心募愛園遊會、風華再現靜態展、慈中校友返校日等,整個校園熱鬧滾滾,逾三千人共襄盛舉,親師生在藍天白雲下,以強健的體魄,服務的熱情,迎向世界。李玲惠校長表示,慈大附中歡度校慶,莫忘證嚴 上人創校的那一念––「台灣不缺一所學校,但缺的是一所以品德教育為核心,發展全人教育理想的學校」,慈中不僅謹守生活教育、品德教育的人文根本,更積極拓展師生國際視野,培育慈悲利他的世界級人才。今年更結合募心募愛園遊會,幫助非洲建造學校,讓來自台灣的愛,在非洲的天空下燦爛飛揚,可謂是最有意義的生日禮物。

慈大附中今年的校慶運動會,中學部以國際文化為主題,各班使出渾身解數,結合課程,以各國歷史、文化等特色,做不同的呈現,精彩的演出,為所有與會的貴賓,帶來一場令人驚豔的國際文化饗宴。而國小部以四大志業為主題,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完整展現慈濟各志業的特色,獲得滿堂采。進場隊伍中特別的,當屬來自一萬多公里外的非洲莫三比克、賴索托、辛巴威等三十位慈濟志工,他們以熱情的非洲傳統舞蹈,為慈中教育獻上感恩與祝福。

慈濟人文講座~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教授暢談與時俱進培育人才的教育理念。(20191112)

一班一一般二一班三.jpg今天慈濟科技大學舉辦慈濟人文講座,邀請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以「翻轉教育的九轉還魂丹」為題,結合任職慈濟大學13年校長的經驗,再透過詼諧的雙關語和詞彙,暢談教育如何與時俱進、審時度勢,培育社會所需的人才。王本榮執行長表示,學校不能只待在象牙塔,面臨少子化危機,更要主動出擊拓展生源。同時,建立合心共識機制,所有教職員一起努力改革,才不會跟著時代改變被淘汰。尤其,領導人擁有人事任命權、資源分配權、決策主導權,要懂得用對的人才解決問題,並接納不同意見,才能不斷進步。

王執行長提到,二十一世紀的學習架構,重視的核心科目有學習與創新能力、資訊媒體科技素養、生活與工作能力。學校得因應時代進步,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培育學生基礎力、服務力、就業力、創新力、跨界力、領導力、國際力,以及學會獨立思考、分辨是非對錯。問學生「畢業以後想成為怎樣的人?」如今取得大學學歷並不困難,要明白學習不只是為了現在,而是為未來做準備。教師除了主導理論課程,也要讓學生主導合作、實作等。加上全球化發展,競爭對手不再只有校內學生,及早培養國際競爭力,才不會擔憂畢業即失業,成為成熟的公民。

慈科大榮獲第一屆國家企業環保獎銀級獎。(20191112)

一般二.jpg一班三.jpg一般一.jpg慈濟科技大學榮獲行政院環保署「第一屆國家企業環保獎」銀級獎肯定!從1989年創校至今,慈科大始終堅持環保理念,安排相關活動與實作課程,讓學生親身體驗,更將環保觸角延伸至校外,輔導花東農民栽種、加工、行銷,推動綠色循環農業概念,協助部落小農改善生活及解決問題,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第一屆國家企業環保獎共67家企業參選,評選組別分為製造業組、非製造業組、標竿組。從初選審查報名資料,再經過二階段複選,先進行口頭簡報、詢答,才擇優實地現勘。評審委員認為,慈科大宣導不用一次性用品,強調從源頭減量,才能達到每人每日垃圾量僅60公克,相當於一般民眾的6%,校園資源回收率也高達54%。慈科大學生餐廳供應素食,並需自備環保餐具,減少垃圾產生。定期舉辦二手教科書、廢棄腳踏車義賣、設置二手制服回收區,培養學生愛物惜物、珍惜資源的美德。同時,校園中的污泥、廚餘、落葉和雨水,都能回收製成堆肥,讓環保概念融入校園生活中。

學中文翻轉人生~慈大泰國學生回鄉當志工。(20191108)

一般一.jpg一般二一班三.jpg「學習中文可以讓村裡的年輕人翻轉生活,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學生到蓮花中學教中文!」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柯妮春來自泰北偏僻山區邦孔村,今年暑假(8/19-30)她和羅廷瑛老師帶著三位同班同學回到她的村落教中文,而這只是第一步,回到慈大後羅廷瑛老師將繼續號召學生加入蓮花村華語志工行列。

二個星期的華語課,兒家系同學從台灣帶來故事書、桌遊還有象棋等,他們更利用象棋教孩子中文,孩子們努力的使用中文對話,大家都玩得很開心。「Wu du term ma!」這是同學藍宣涵學到的阿卡族語你好嗎,藍宣涵表示,從沒想過自己平時說的華語,會成為出國服務的工具,有一群小朋友如此渴望學華語,而他們也會在上課時間請小朋友教他們泰語和阿卡語,讓孩子變老師,上課更有勁。慈大師生異地生活二個星期,沒上課的時間,則是跟著做農務,燒柴煮飯等,對這群學生來說,是人生難得體驗,他們為蓮花中學創立粉專,並設置了圖書館。蓮花中學校長李銘亞感謝慈大羅教授和四位同學,深入泰國北部偏遠山區義務教育服務,10多天室內外生動活潑的幼教啟發,期待如此的愛心服務教育能持續,給閉塞的山區學童許多心靈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