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垃圾滿地 科大學生彎腰做回收超有感

  「垃圾不落地!」一直是每年跨年的宣導事項。因此,慈濟科技大學安排學生搶在跨年前,進入慈濟環保教育站,實際面對成堆又帶酸臭味的回收物,彎腰做環保,不少學生直呼超有感!

  面對回收物,學生得要親手打開垃圾袋,再一一分類,即便已經戴上口罩、手套,仍聞得到餐具未清洗而散發的食物酸臭味。護理系四技一年級學生程薇表示,雖然自己有攜帶環保杯的習慣,但每次在參加跨年、演唱會等活動後,不免看到很多垃圾,有了這次的經驗,也會呼籲身邊的親朋好友要做好環保,改善環境。

  環保志工分享十指口訣「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也就是玻璃瓶、寶特瓶、鋁罐、鐵罐、紙類、電器類、衣服、3C、五金、其他。每個項目又可以再細分成許多種類!例如紙又包含紙盒、紙餐具等。護理系四技一年級學生(馬來西亞籍)紀靜宜表示,在馬來西亞從來沒有回收分類過,到了環保教育站才知道環保的重要性和分類的複雜,未來也會認真落實環保,減少浪費。

後疫情時代 慈大分享台灣數位學習新挑戰契機

  隨著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的成熟發展,數位學習已成為潮流趨勢。邁入第四屆ELOE數位學習國際研討會暨開放教育論壇(e-Learn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Open Education Forum),主要因應學習需求,提供多元數位學習資源、平臺與工具,讓教師與學習者彈性運用,由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指導舉辦,為台灣每年數位學習交流的盛事大會。

  慈濟大學顏瑞鴻副校長分享慈大多年來數位學習推動歷程及成果,從數位學習支持系統的策略到重視專業人才的培育,以及數位課程如何結合職涯深化應用,進而談及未來三年將積極推動「永續發展 (SDG) 」與「難民教育援助」計畫,並藉由線上課程,實現學習無國界,善盡人文關懷與教育責任。

  慈濟大學「天空學院」除了生醫領域專業課程之外,亦結合環境保護、能源、水資源、中草藥、藝術文化、志願服務、悲傷輔導等課程,擴增學習領域。以創建華文特色數位課程品牌為目標,人文與科學為方向,讓世界各地學員,透過網際網路參與慈濟大學MOOCs線上學習,從中理解體會協同合作、助人、互惠、同理、社會正義等面向來關懷社會,並落實志工大學奉獻利他的精神,延伸多元學習模式,迎接數位化學習的時代。

慈濟大學附屬高中、國中、及國小部榮獲109年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獎

  慈濟大學附屬高中、國中、及國小部,在課程中落實品德教育及人文教育,榮獲109年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獎,全國唯一K-12獲得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殊榮。教育部評審委員一致認為,慈濟將活潑品德主題課程,融入高中小三個教育階段,又以能實踐於生活教育,為獲獎關鍵。

  慈濟大學附屬高中校長 李玲惠:「我們從花蓮的社區服務,擴及到九條國際路線 人人志工,最重要的他認為我們得獎,是因為我們真的是很踏實,從日常生活去展現人文,從生活裡面去培養孩子的好品德。」品德教育拓展到國際視野,慈濟校園師生們到日本參訪也深獲肯定,優質校園道德文化,成為國內外典範。

親恩浩連天 臺南學子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

  臺南慈濟高中非常重視行善及行孝的精神,多年來在歲末年終之時,由國二及高二全年段學生共同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已是一項傳統,更是生命教育特色活動。

  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結合生命教育課程,如和氣班負責演繹「十恩」,老師便請學生們向母親請教當年懷孕生子的點點滴滴,以及父母親養育小孩的過程有哪些辛勞的地方,讓扮演孕婦或父母的同學們具有真實的體悟。  

  演繹結束後,家長們都給予正向的回饋,看到孩子們能夠在演繹中擔任角色或司儀,培養許多能力而感到光榮。還有在演練過程中,感覺到孩子變得比較貼心懂事,而整場演繹更是感受到孩子們透過歌聲及掌聲要傳達給家人們的真摯感恩之情,仍持續迴盪在每一位參與的親師生的心中!

慈大林梅鑫獎學金 鼓勵學子創新發揮影響力

  慈大慈誠懿德會林錫堅師兄、曹玉芬師姊為緬懷父親林梅鑫教養之恩暨成就無語良師大願,提供新台幣三百萬元成立「慈濟大學林梅鑫獎學金」,鼓勵學生參與校外活動,在創作、創新、發明、設計專利或研究成果上,能對社會有貢獻。

  林錫堅師兄的父親林梅鑫一生為家庭,為社會奉獻,他最後的心願之一就是希望成為無語良師,並將賺來的錢設立獎學金鼓勵青年學子。林梅鑫老師於今年6月往生享壽95歲,並於11月成為台灣骨科醫學會模擬手術課程無語良師。林錫堅師兄和曹玉芬師姊在父親成為無語良師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慈大在人文教育的用心,因此於今日完成父親心願,成立「慈濟大學林梅鑫獎學金」,希望發揮父親的影響力,學子們透過創新發明造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