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碳 友善地球 慈小獲經濟部教育標竿獎

  台灣98%能源靠進口,但能源的消耗卻因為經濟發展而逐年增加,為了推動全民節能減碳,行政院經濟部及教育部12月1日舉辦109年節約能源表揚大會。慈大附中國小部以卓越的能源教育推動成果,榮獲109年經濟部推動能源教育標竿獎金獎殊榮,為各校樹立標竿能源教育典範。

  李玲惠校長於頒獎時表示,慈大附中創校理念秉持證嚴 上人敬天愛地的精神,舉凡校園建築、典章制度….,無不時時落實環保減碳愛地球的作為,提倡減少物慾、清淨在源頭,從根解決能源耗費的問題,尤其慈小申請通過教育部潔能系統整合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戮力規劃各年級潔能課程,將節能觀念深耕在孩子心田。

  另外,慈小致力結合在地特色擴增能源教育影響力,將創能儲能理念結合在地循環經濟互惠經驗,並藉由與他校結盟、部落訪問、國際交流等途徑,擴大能源教育效益與影響力。在課程教學上,依學生認知發展,設計能源主題課程融入教學,另運用評量,引導學生提升解說論述與省思能力。

臺南慈小獲傑出人員及「正向管教教案徵選」優等

  臺南慈中國小部自創校以來,以打造友善校園環境及卓越品格教育為辦學特色之一,紮根生活教育,重視正向管教,讓親師生之間的互動宛如一家人的溫馨。一直以來,孩子的親切有禮、自律自愛的表現,獲得家長、社區民眾大大的讚賞。109學年校內師長更是榮獲教育部及臺南市政府教育局的高度肯定:學務處顏秀雯主任榮獲「109年教育部友善校園傑出學輔主管」;周慧珍老師榮獲「109年教育部友善校園傑出導師」以及臺南市教育局「109年正向管教個案輔導案例徵選優等」;賴瑋真老師、鍾佳玲老師榮獲「109年正向管教班級經營案例徵選優等」。除了恭賀師長得獎殊榮,更彰顯臺南慈小師長的用心耕耘孩子心田,用愛點亮孩子生命的。

二度獲獎!慈科大生物醫學應用獲國家新創獎

  慈濟科技大學與花蓮農業改良場合作,以「雨來菇栽培與生物醫學的應用」榮獲第17屆國家新創獎的學研新創獎!團隊成員包含慈濟科技大學副教授耿念慈、助理教授劉威忠、研究助理柯雅淳、研究生張景惠、花蓮農改場場長杜麗華、副研究員全中和。尤其,繼2017年「紅藜在生物醫學的應用」肯定後,慈濟科技大學二度拿下國家新創獎!

  有別於雨來菇僅為台式山產料理的既定印象,慈濟科技大學與花蓮農業改良場合作,讓雨來菇「徹底大變身」,從片狀變圓形,還可產生紫色、粉紅色、橘色的「螢光」色彩!經過研發後的雨來菇,最小的僅一毫米大小、酷似魚子醬,最大的可比擬粉圓、葡萄,口感再升級,既可應用在不同的料理,又能拉高經濟價值,讓餐飲業者大為讚嘆。

  考慮到東部雨來菇產品銷售需求越來越大,慈濟科技大學團隊與花蓮農改場深入花東聚落,解決了雨來菇產量極少、得等下雨後才可採收,以及夾雜大量砂石、雜草等問題。慈濟科技大學團隊研發出獨特的雨來菇培養裝置,比照花草作物的種苗培育,可大量提供給農民栽種,再加上花蓮農改場推廣的「無土栽培」,讓雨來菇能生長快、產量穩定、無雜質、賣相佳,不再受天候影響,更能大幅縮短清洗的人力、時間與成本!

  「新創就是平凡中的差異化!」這是慈濟科技大學繼2017年以「紅藜在生物醫學的應用」榮獲第14屆國家新創獎後,再度以「雨來菇栽培與生物醫學的應用」拿下學研新創獎。慈濟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劉威忠表示,不論是紅藜或雨來菇,研發團隊都用心找出農作物的亮點,解決農民實際問題,更從食品加工擴增至生醫產業,既貼近消費者需求,又創造市場價值,拓展高獲益模式。更期待帶動在地經濟與產業發展,吸引青農返(留)鄉就業!

慈濟大學再獲教育部109年生命教育特色學校

  109年教育部生命教育績優人員及特色學校觀摩暨頒獎典禮11/30於南華大學舉辦,慈濟大學因推動生命教育工作有成,今年再度榮獲教育部109年度生命教育特色學校肯定。今年度大專校院組共計10所學校獲獎,慈濟大學除了第二年蟬連獲獎外,也是花東地區唯一獲獎的大專校院。

  慈濟大學創校26年,不負社會大眾及政府支持,已達成為東台灣培養醫護專業人才的辦學初衷,並擴大培育東台灣及全球慈濟志業所需之人才,戮力學術發展。透過「言教、身教、境教」,將「尊重生命、以人為本」的創校精神,內化成教職員工生實踐生命的價值方式。在慈大的校園中,通識教育校核心課程「生命教育」為必修學分之一,並透過慈誠懿德會志工的身體力行,「無語老師」的捨身教育等非正式課程,以「用生命教育生命」等身教方式讓學生體驗到生命的可貴,並認識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不是在於口號,而是在於實踐。

  校長劉怡均表示,慈大是一所用愛匯聚而成的學校,感恩所有教育先進對學校的鼓勵與指導,更感恩 證嚴上人指引正確的教育方向。期望經由整合各學習領域中,有關生命教育的內涵,透過教學與體驗,認識自我,建立自尊與自信,真正瞭解生命的意義,體驗生命的每一刻,認真的活在當下並回饋社會,期許慈大持續推動生命教育,培育出「尊重生命,以人為本」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