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畢典線上見 期許畢業生用專業投入災疫時代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慈濟大學今天舉辦109學年度線上畢業典禮,面對空蕩蕩的觀眾席,劉怡均校長透過雲端勉勵所有畢業生們,「災疫的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們也必須以大智慧和大慈悲投入社會的重建,才能創造更健康、更有希望的新時代。」

慈濟大學畢業典禮包括師長致詞,頒獎、畢業生致詞等在符合防疫規定下以錄影轉播的方式進行,而撥穗則由系上安排,在家或宿舍撥穗。雖然沒有實體的畢典,但包括台灣、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海外的家長都能零秒差同步觀禮,獻上祝福,今年慈大總共684位畢業生(博士班11位、碩士班99位以及學士班574位)。

證嚴上人開示,未來的人生方向在自己手中,大家要步步踏實方向正確,現在疫情嚴重,希望人人都能改變生活的方式,將紛亂的心和慾望轉變過來,轉葷為素。上人也期許畢業生要記得「親恩」「師恩」還有「社會大眾的恩」,期待大家未來的人生就是步步有愛,寸寸有情。

劉怡均校長送給同學「感恩、尊重、愛人利他」,劉校長表示,要感恩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和防疫人員,感恩父母養育之恩等。大家也要學習縮小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眾生平等,愛護生命。


劉怡均校長並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物資缺乏,死傷慘重,所以產生了很多影響至今的發明,包括不鏽鋼保溫杯、面紙、清瘡和截肢工具等為例,劉怡均校長期許畢業生們在這特殊的時代,愛人利他,運用大家的知識和專業,轉化為智慧和行動。

東方語文學系畢業生艾順琴出生在泰北回賀村,是泰北異域孤軍第三代,艾順琴的祖父從中國雲南來到緬甸,最後居住在泰國北部的清萊,那時候他們沒有泰國身分證,只能住在茅草屋,天天擔心著明日的溫飽。1995年,慈濟基金會在泰國執行「泰北三年扶困計畫」,修建了四個村子,其中之一就是艾順琴住的村落,慈濟一直陪伴他們到現在。艾順琴也才有機會到泰國清邁慈濟學校讀高中。艾順琴從小就立志要當華語老師,艾順琴表示,不想因為居住在泰國而忘了自己的文化歷史,希望回國將中華文化和歷史傳授給在泰國的華人。

在慈大四年,艾順琴感謝這個環境讓她從一個很自卑的小孩變成比較有自信,大一時中文很不好,修了一門課「論孟」常常邊讀邊哭,在她很需要時老師和朋友給她很多支持和鼓勵。兩年前父親和大哥來到花蓮,當時父親對她說:「在這美麗的校園裡讀書,有這麼親切的老師教導。你要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懂得感恩!等你畢業的時候,我會來參加畢業典禮。」

今天她完成了成為華語老師的夢想,可惜的是疼愛她的父親卻在去年肝癌往生,因為疫情關係她回到泰國也還是無法見爸爸最後一面。穿著學士袍的艾順琴在畢業典禮上,跟爸爸說:「爸爸,我畢業了,可以回清邁當華語老師,我要將上人的理念,帶回泰國,相信爸爸會在天上祝福我的。」而遠在泰國回賀村的家人,也透過線上畢業典禮,與順琴一起分享這一刻的榮耀。

 慈大師長以108年度演繹的「叮嚀」祝福同學珍惜人生的使用權,做社會的棟樑;慈懿會以「答案」紀錄與學生點點滴滴的相處,畢業生也以「感恩」感謝師長還有慈懿會的牽引。公共衛生學系慈誠爸爸巫俊東表示,都還記得大一相見歡時大家靦腆的樣子,四年過去了看到家族的孩子朝著既定目標努力向前,感恩有這機會跟著學生們一起學習成長。

線上畢業典禮莊嚴溫馨,慈濟大學利用一星期的時間,分別錄製了師長致詞,還有分批頒獎等。生命科學系畢業生石智安表示,很珍惜從師長手中領獎的機會,感謝學校用心安排畢業典禮。石智安原本是計畫到國外求學,但現在沒有辦法,所以趁這段時間放慢腳步,充實自己的能力。

線上轉播播放了各系畢業生在校園裡的生活點滴影像,師長、畢業生、慈誠懿德會和家長們齊聚線上,大家在空中留下祝福、互道「畢業快樂!」,為這場特別的時刻,留下溫馨的句點。

慈科大線上畢典 期許畢業生用感恩心立定人生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教育部要求取消實體畢業典禮。六月四日,慈濟科技大學109學年度畢業典禮首度採線上轉播,證嚴法師也特地錄製影片傳達期許和祝福,讓763位畢業生(二專18人、五專238人、二技209人、四技281人、研究所17人)同步雲端參與。即便遠在國外的家長,也能觀看網路直播,不缺席孩子重要的人生時刻。

證嚴法師勉勵學子,好因有好緣,成就了大家在慈濟求學的同窗情誼。畢業後踏出校門,別忘了時時懷抱著感恩、尊重、愛,更要方向正確、步步踏實,未來的人生道路都在你們的腳下。尤其,這一波疫情衝擊,再一次警惕我們該戒慎虔誠、轉葷茹素,期待大家未來都能用愛鋪路,步步有愛,寸寸有情。

恪守室內不超過五人的防疫規定,慈濟科技大學畢業典禮採事前預錄,羅文瑞校長親手為三位不同學制(五專、四技、研究所)的學生代表撥穗。面對攝影機和空蕩蕩的演藝廳,羅文瑞校長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各產業,亟需升級和轉型才不會被淘汰,勉勵畢業生踏出校園後更要努力學習、持續創新,才能跟上進步的脈動,成為職場需要的人才。

從1989年創校之今,陪伴無數學生走過32個年頭的懿德媽媽林智慧,也透過影片錄製,恭喜畢業生進入職場,發揮專業所長,展現生命的價值,殷切叮嚀「心中有愛,就人見人愛」,更別忘了「慈濟永遠是你我的家」。

「一場線上播出的畢業典禮,成就了一群最特別的畢業生。」特別的是,手語演繹都是畢業生遠距教學期間,各自在校園、宿舍、實習機構錄製,再後製剪輯而成,還首度加入了竹笛演奏,感覺別有一番滋味。正如人文室主任謝麗華叮嚀的「善用有限的資源,做能做的事。」

即使無法齊聚一堂,少了手語演繹的隊形,卻也努力營造同窗畢業的氛圍。護理系畢業生蕭沛盈表示,光是試拍、笑場、手震、亂入等NG狀況,起碼中斷錄影七至八次。無法比照以往參與莊嚴的畢業典禮,難免遺憾,更希望透過影片,呈現感恩與不捨心情。

來自馬來西亞的護理系畢業生許緯芳表示,原本爸爸媽媽規劃搭機來台參與畢業典禮,結果,改為線上播出,又少了師長親自撥穗,難掩失望情緒。護理系畢業生林禹廷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儘管不如預期,但是四年專業所學並沒有因此改變,期許自己能一步一腳印朝著目標前進。同步在馬來西亞觀看線上畢業典禮的家長陳淑玉,能在疫情如此嚴峻的時候,還有機會一起見證孩子的畢業。心裡充滿著一陣又一陣的感動,更深刻感受到慈濟人文和感恩的素養。

今年有96位五專護理科原住民專班、18名二專長期照護科菲律賓專班公費生,即將分發到七家慈濟醫院以及相關長照機構服務。公費生求學期間,住宿、伙食、服裝、書籍費全部免費,每月還能領3,000至5,000元零用金。難得的是,菲律賓專班學生多是2013年遭受海燕颱風侵襲,導致無家可歸的災民,格外珍惜求學機會。

從1996年至今,慈濟基金會已幫助1,550位原住民學子(在校生453人+畢業生1097人),挹注金額更超過5億1千萬元。不少原住民公費生都說,「感恩證嚴法師的無私付出,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完成學業,還學會一技之長,更讓我的人生多了希望。」菲律賓學生也明白,身為公費生,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與期望,「為了自己和家人,我會當個好榜樣!」

身為布農族原住民的護理科應屆畢業生袁淑玲表示,當初家裡靠叔叔當臨時工,照顧媽媽和六個孩子,所以,才報考原住民專班。儘管比同齡朋友提早面對實習和就業,卻也讓自己更有前進的目標。淑玲優先考慮高壓的外科加護病房和急診,累積臨床實務經驗,未來再繼續升學,成為獨當一面的護理人員。

護理科畢業生簡君蕙,沒有申請任何獎助學金,卻累積高達385小時的志工時數。不論是簡單的行政工作,或到離島推廣環保,只要時間允許,都樂於投身其中。簡君蕙表示,服務不只是幫助他人,自己也從中反思要怎麼做得更好,更學會換位思考、溝通協調,即使面對病人刁難,也學會調適自己去同理。

師長以107學年度畢業典禮演繹的「叮嚀」影片,提醒畢業生「要發心立願,做社會的棟樑」,學生以分批在校園錄影的「感恩」,回應「是您那慈愛的寬容,給我成長的動力。」師生相互感恩,一起用誠摯的祝福,改寫離別的感傷。最後,慈濟科技大學播放了回顧影片,讓畢業生再回憶起剛入學時的青澀時光。許多畢業生、老師和家長也一起齊聚線上,互道「畢業快樂!」

攔截病毒 慈濟捐贈60萬劑抗原快篩試劑

疫情升溫,醫療人力吃緊,慈濟將提供60萬劑抗原檢測試劑,協助前線醫療人員快速分流受檢人員,有效攔截病毒。

由於本土新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全台慈濟醫護即刻投入救治,慈濟慈善基金會不只關心慈濟醫療志業同仁,也照顧各家醫院所有第一線醫護防疫人員的需要,緊急採購慈大參與研發的60萬抗原檢測試劑,即時提供防疫物資支援,以期遏止疫情蔓延,守護國人的健康。

人文志業執行長王端正則帶領同仁全程紀錄感動人心之疫情歷程,以鏡頭及文字留歷史,鼓勵並安穩社會人心。慈濟大學從去年三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初,加入中研院發起之「COVID-19合作平台」共同參與抗疫研發工作,之前成功開發的新冠肺炎抗體檢測試劑,已提供「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海外馳援20萬劑到印尼、宏都拉斯、玻利維亞、 多明尼加、聖露西亞、賴索托及柬埔寨等國家,協助當地慈善醫療檢測服務。另外也積極與國內各家生技大廠如泰博科技進行深度合作,持續開發防疫產品。

證嚴上人從疫情伊始之「悲極無言」而「憂極難言」,乃呼籲「人人善念共振,茹素護生」,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秉持 證嚴上人「同心共濟弭災疫」以及「大哉教育益群生」的濟世理念,進而表示:「慈濟基金會加入防疫陣線,協助各地方政府架設篩檢站,同時捐贈60萬劑的快篩試劑。基金會更持續投入經費,啟動防疫紓困計畫,依照規定流程提供醫療類防疫物資要讓在第一線打仗的醫護、警消與防疫人員,有更多的後援。」

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表示,援助的新冠肺炎抗體及抗原檢測試劑不但在慈濟基金會的支持下,送往國內外急需援助的地區與醫療機構,也是慈大師生「學以致用,化研為用」的教研成果,更是慈濟教育志業與慈善、醫療、人文志業和合互協的具體展現。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認為,快篩試劑主要使用在疫情升溫的地區,在核酸檢驗所須醫檢之負擔動能巨大時,可協助前線醫療人員將有疑似症狀的民眾快速分流,有效地在第一線對病毒進行攔截,同時也可做為醫療人員及高風險人員定期健康監測的工具。

此次慈濟基金會與慈濟大學共同合作,結合醫療、人文志業齊心抗疫,在嚴峻疫情下,期盼能給予醫療防疫人員與民眾最大的支持與關懷,並祈願疫情消弭、天下無災。

慈大入圍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年度招生獎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於2019設立「亞洲大獎THE Awards Asia」,以提供一個重要的國際平台表彰傑出的大學領導力和表現,及亞洲高等教育的多樣性與卓越成果。慈濟大學今年度首次參與該獎項評比,即入圍2021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年度招生宣傳獎。

「亞洲大獎」共設置十項獎項:年度領導和管理團隊獎(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Team of the Year)、藝術領域卓越與創新獎(Excellence and Innovation in the Arts)、年度國際戰略獎(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the Year)、傑出學生支持獎(Outstanding Support for Students)、年度招生獎(Student Recruitment Campaign of the Year)、年度教學策略獎(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y of the Year)、年度技術創新獎(Technological or Digital Innovation of the Year)、年度工作場所獎(Workplace of the Year)、泰晤士高等教育數據點榮譽獎(THE DataPoints Improved Performance Award)、區域或社會影響獎(THE DataPoints Social Impact Award);前八項獎項公開提供大學申請,後二項獎項由泰晤士高等教育經由系統分析進行篩選。

泰晤士高等教育6/2日公佈2021年入圍名單,慈濟大學以「新冠病毒危機中的招生轉機Students Recruitments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入圍「年度招生獎Student Recruitment Campaign of the Year」亞洲前八強。去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但台灣相對平安,慈濟大學把握此契機,除拜訪高中及參與大學博覽會,在疫情較穩定時也開放校園提供高中生參訪,另外,也積極透過網路、社群媒體宣傳學校的辦學成果。國際招生方面,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無法出國招生,慈濟大學國際處亦組織了一支來自六國學生的社群媒體推廣志工,積極通過FB、IG、YT以10種語言介紹慈濟大學的學生生活、系所課程、特色教學等,國際處也透過線上視訊方式進行華語教學,克服兩地時差透過視訊課程,由華語中心師資及大學部國內與外籍生做為學伴,為土耳其境內敘利亞難民及菲律賓高中生進行華語線上教學。

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知識官菲爾•巴蒂(Phil Baty)表示,今年創紀錄共收到超過二百所大學的申請,可見新冠病毒雖然導致大學面對各種非常極端的挑戰,但亦讓大學在此全球健康與經濟危機中展現出非凡的創新與創意。

「2021亞洲大獎THE Awards Asia」將於12月15日公佈獲獎名單。慈濟大學表示,入圍即是對學校的肯定,不管最終是否獲獎,都將繼續秉持為社會培養所需人才的初發心,認真、用心辦學。

雙聯學位MOU簽訂 讀花蓮慈中可同獲美國學歷


短短高中三年,同時獲得臺灣與美國高中文憑不是不可能! 6月1日,慈大附中與美國緬因中央中學簽訂雙聯文憑課程合作備忘錄,讓慈中學生得藉由線上課程與暑期移地課程同步取得中華民國及美國高中學位,可以直接申請美國大學入學,讓學生未來就學有更多選擇。

線上簽約儀式,在美國在臺協會商務組副組長Andrew Gateley、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美國麻省藥科與健康科學大學國際入學部主管Greg Friedman、美國奧勒岡大學國際入學部主管Jim Rawlins等人見證下完成,所有與會貴賓對此合作協議皆有高度期許,並給予祝福。緬因中央中學校長McDonald先生表示,十分期待透過這協議能讓雙方學生進行跨文化的交流,藉由合作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開拓學生的眼界。

「2030雙語國家」與「國際教育」是台灣重要教育政策,慈大附中為全台首波、花蓮唯一獲教育部補助成立高中雙語實驗班的學校,積極培養學生國際移動力,期許學生能從台灣展望世界,成為國際級的人才。美國緬因州中央中學成立於1866年,是極富盛名的學校,該校學生來自於全球五大洲共23個國家,畢業生也遍布世界頂尖大學,於各領域皆有顯赫的發展。中央中學課程以強調學生能實際運用的能力,期許學生成為全球公民,與臺灣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和慈大附中培育「胸懷美善擁抱世界的全球公民」有一樣的教育理念。

在雙聯學位協議中,學生可依照自己程度與興趣,選修美國緬因州中央中學的課程,在慈大附中透過每週四到五小時的線上課程,及四週至美國參加實體課程,其餘則承認在慈中修習的所有學分,高中畢業時,可以同時取得兩國的高中文憑,且兩校皆獲國家教育主管單位同意開設大學先修課程,可抵免大學畢業學分。

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表示,疫情雖然帶來了變動,但學校追求進步的決心不會改變,慈大附中一直以來積極培養學生國際移動力,無論是九條國際修學路線、國外姐妹校入校交流、跨國視訊主題課程,都希望每個孩子在這裡能接觸不同的跨文化刺激。今日與緬因州中央中學簽署合作協議,更讓學生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用一樣的修業時間卻能獲取兩張優質的高中畢業證書,藉此完成自己的夢想,成為國際級的世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