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堪薩斯州立大學簽訂交流合作備忘錄

慈濟大學與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簽訂MOU(合作備忘錄),雙方以「WIN-WIN」為兩校師生創造更多實質的交流和合作機會為基礎,由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和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Richard B. Myers校長代表兩校簽約,並於24日舉辦線上簽約典禮,兩校達成共識,未來堪薩斯州立大學將提供5位交換生名額,進行半年或一年的學習。

24日由慈大劉怡均校長和堪薩斯州立大學商學院學院許淳副院長完成簽約典禮。堪薩斯州立大學(Kansas State University)成立於1863年,是一所擁有158年歷史的大學,為美國大學聯盟 (Big 12 Conference)第四古老的學校,是全美國著名的研究型大學。在全美關於大學校園環境,學生滿意,快樂指數排行更多項名列前十。堪薩斯州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許淳博士曾於今年年初參訪慈濟大學,對於慈濟大學印象深刻,尤其是無語良師讓他感到非常震撼。許淳副院長表示,台灣需要更多國民外交,美國研究生喜歡文化心靈的旅程,所以希望解封後能帶美國學生來進行實質的交流。

慈濟大學成立於1994年,包括有4個學院,在依據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中十一項評比大學對社會的影響力排行,慈濟大學在2019年獲得全球排名第67名。慈大以培育東部醫療人才為創校緣起,現在包括有生物科技,教育傳播,人文社會、國際管理等專業課程,尤其在這次的疫情期間,慈大師生參與共同研發的抗體和抗原檢測試劑,發揮快篩功能,幫助包括台灣和其他國家控制疫情擴散。

劉怡均校長親自出席兩校的MOU簽約,未來期望兩校包括管理相關、長照課程,公共衛生、以及多媒體傳播等,可以進行師生交流和短期課程等,甚至醫療志業體的同仁也可以利用遠距線上進修堪薩斯州立大學MBA等相關課程,期待疫情結束後,雙方能有真實的互動。

雙方對兩校未來合作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包括慈大國際暨跨領域學院林光慧院長、國際暨兩岸事務處蕭心怡國際長,也與許淳副院長就未來兩校暑期互訪,參訪行程、交換學生、華語教學等方向討論,並就兩校交換生交換意見,初步規劃將提供五位交換生名額,將以醫學院和國際暨管理學院學生為優先。

堪薩斯州立大學許淳副院長表示,他非常樂於協助台灣和美國的學生,如何突破傳統,創造新的學程,對學生更有幫助,也希望台灣學生有機會走到國際。慈濟大學蕭心怡國際長感謝許淳副院長熱心促成兩校合作,雖因疫情,兩校暫時無法進行實質的交流,但透過這次典禮和討論,雙方達到共識,共創互信,互補,互惠的合作模式。

從慈中邁向世界 全人教育開拓孩子視野

錄取臺灣大學法律系,不讀;學測成績能上醫學院的,沒有選填醫學系,他們要去哪個大學呢?三年前完全不懂中文的韓籍學生,高中畢業後學測可以申請到大學,她們會留在台灣、還是回到韓國呢?

考上臺灣大學法律系的慈大附中高三畢業生林桐宇同時錄取北京清華大學法律系。6月18日在慈大附中校長李玲惠及主任們的陪同下,桐宇回到慈濟靜思精舍,感恩證嚴法師及慈大附中師長對自己的栽培。桐宇的父母是大陸台商,久居雲南;此次因為疫情,桐宇已經一年半無法與父母團聚。18日回精舍的感恩行巧遇雲南慈濟志工與證嚴法師連線,桐宇的媽媽也在雲南現場。相隔千里、500多個日子未見的母子竟然不期而遇地在精舍空中相會。李玲惠校長感恩桐宇媽媽相信慈濟教育,六年前把孩子送回台灣受教育,也肯定桐宇在學校期間不但用心課業,分秒不空過把握時間付出,擔任班聯會主席、遇天災人禍時帶動同學募心募愛,更利用假日到安養院陪伴機構的爺爺奶奶,當他們的一日孫子,體現慈濟教育的美善。

桐宇在高二時參加學校辦理的「愛在『菲』揚~菲律賓國際志工營」,看到菲國的貧富差距,牆的一邊是豪宅華廈,牆的另一邊卻是衣不蔽體的貧民窟;菲律賓慈濟人結合企業家的大愛力量共同行善,為菲國經濟弱勢與受災民眾注入希望。這畫面給他非常大的震撼與啟發,讓他更堅定志願要成為一位具法學素養的企業家。林桐宇表示,選擇北京清華大學法律系,離開舒適圈,是想要挑戰自己的潛能、拓展自己的視野,與更多優秀人才競爭。桐宇的母親也透過視訊,感恩證嚴法師創辦

慈濟學校、感恩學校六年來對桐宇的教育,不論是品行或是學業都有很好的學習。證嚴法師更鼓勵桐宇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方向正確、多投入利他志業。七月份桐宇即將離開臺灣,前往北京開啟另一段學習里程。

今年學測成績能上醫學院的周雨霆,捨醫學院,依著自己的興趣與目標,選擇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甲組就讀,電機系甲組為陽明交通大學重點栽培的學生,未來有機會以獎學金出國深造。從慈濟幼兒園、小學、國中一路直升到高中,在慈中校園生活了14年的周雨霆表示,慈中友善的人文環境,提供了專注的學習情境,培養他不易受外界干擾的穩定心性,不僅讓他能在學測獲得國、英、自三科滿級分的好成績,更重要的是幫助他確立目標,讓自己有明確的努力方向。

慈中還有兩位來自韓國首爾的李玟濬與金蕙瀞同學表現獨特,尤其是李玟濬更以第三名的成績考上大葉大學並獲得成績優秀獎學金,李玟濬剛到台灣時,完全聽不懂中文,也無法表達自己的意思,對於活潑愛交朋友的玟濬來說,非常難受,所以努力地用肢體語言、學到的單字慢慢開始與同學互動交流,慈中師長同學也用很大的包容心來鼓勵她、幫助她,到現在可以聽說讀寫,並通過台灣的華語文測驗,玟濬表示學習中文確實是一段艱難的過程,未來也還有許多空間可以努力,更感激父母的教育與堅持,帶著大家的期待和祝福展翅高飛,留在台灣繼續追求理想。

慈大附中校長李玲惠表示,慈中在學生教育階段中,重要且不能重來的三年、六年甚至十二年,引導學生看清方向、提供專注學習的情境,讓學生能確立目標、堅定方向,許自己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慈大附中為了提供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與選擇,今年6月1日與美國緬因州中央中學締結姊妹校,簽訂雙聯文憑課程合作備忘錄,成為擁有美國雙聯學位合作的學校,未來就讀慈大附中三年,還有機會同時取得美國緬因州中央中學的高中畢業證書,讓學生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用一樣的修業時間卻能獲取兩張優質的高中畢業證書,藉此完成自己的夢想,成為國際級的世界人才。

疫起動起來 慈大邀請大家線上健身防疫

「抗疫不出門,體重愈來愈重怎麼辦?」「好久沒運動,腳都沒力了!」「怎麼比出門上班還累?」已經邁入一個多月的三級警戒,你是否也有以上的困擾呢!慈濟大學天空學院與人文處推出一系列的「疫起動起來!居家防疫健體運動線上教學」邀請鍾喬旭教練以半小時的直播教學,帶領大家動一動。

「其實一開始線上運動是為了慈懿會爸爸媽媽們!」人文處劉議鍾主任表示,第三級警戒時,有護理系的老師提到,年紀比較大的族群因為平時他們可能會到外面或是公園等運動,但如果現在在家肌肉少用到,肌肉量流失速度會非常快。「平時慈懿會關心學校師生,疫情期間就讓學校來照顧慈懿會的身心。」人文處因此安排每周二十點的運動教學,以直播方式進行,除了慈懿會外,還包括全校師生,甚至社會民眾都可以在家跟著做,透過留言互動,加油打氣。

鍾喬旭教練是慈大體育教學中心兼任講師,也有多年的體適能指導教練經驗,鍾喬旭表示,自從接到這個任務,就不斷的思考要如何讓大家能夠開心運動外,還能在疫情期間維持健康,甚至讓體能更好。因此設計的動作都是自己不斷練習、修正,最後再教導給大家。第一次課程因為當時大家已經宅在家二星期了,所以強調全身的運動,達到有氧心肺耐力提升的功效;第二次規劃下肢運動教學,大家無法四處走動,但也要維持腳部的肌耐力;第三次針對電腦族、電視族,利用簡單的動作及身體重量強化上半身肌力,並運用毛巾加強肩關節柔軟度,輔以手腳協調動作訓練。

由於大家多數是在辦公室或家裡,所以鍾喬旭教練設計的動作不需要特別的道具,只要一張椅子、毛巾,甚至是寶特瓶,就可讓大家汗水淋漓,達到運動的效果。

慈懿會郭淑珍媽媽平時在家陪孫子上線上課程,但每次到了直播課,就換成孫子陪她運動,「我孫子很愛,動作很活潑,30分鐘結束我們都是全身熱起來!!」郭淑珍媽媽表示,有些運動比較激烈,所以他會根據自己的能力跟著做,除了星期二早上直播外,也會上網重新溫習動作。

「跟著老師線上一起運動,特別認真,每次和師兄都彼此鼓勵再努力一點。」李碧霞媽媽和詹雙榮爸爸兩人以前都是晚上到公園散步,現在則是改在家裡走路繞圈圈,自從學校開了線上運動後,時間到了,他們就跟著教練指令作運動。李碧霞媽媽表示,在家很難得流汗,但半小時運動完都會全身舒暢,心情特別好。李碧霞媽媽表示,真的很謝謝學校貼心的安排,每次都好期待下一次的課程。

鍾喬旭教練提醒,每個人一定要依自己的體能和身體狀況做適當的動作調整,像是有些踢腿的動作,可以扶著椅子或甚至坐在椅子上,上肢運動有些動作難度比較高,也可以利用牆面來進行訓練,千萬不要勉強。

線上運動也是最好的親子時間,慈大數位教學組黃玉雯表示,三個孩子在家學習,每天都坐著看電腦手機,所以直播時會邀請孩子一起加入,有時彼此還會取笑動作不到位,運動成為親子間的潤滑劑,所以玉雯也把直播網址分享給其他朋友,希望大家在疫情期間可以培養運動的興趣。

每一場直播都需要事前的準備,從人文處主任到工讀生,大家學習因應不同性質的課程使用不同的直播軟體,為的就是讓課程能夠以最流暢的方式與師生同仁分享。人文處劉議鍾主任表示,所有直播課程都會在慈濟大學天空學院網頁上,錯過的人還可以上網瀏覽,人文處也將持續安排更多課程,歡迎大家線上收看。

善用科技防疫 慈科大為失智長輩遠距授課

「阿公阿嬤!起床了!要連線上課啦!」你沒看錯,失智長輩也要遠距上課!光是遠距教學的前置準備,起碼得花上半小時,還得不時提醒老人家或家屬,記得開啟麥克風、挪一下「鏡頭」高低,不然只拍到「額頭」。沒想到,重聽的阿公卻以為要「低頭」,彼此雞同鴨講、狀態百出。

停課這麼久,好不容易能見到同學,即使只是隔著手機螢幕,也可以讓老人家瞬間HIGH起來!聊天聲此起彼落,欲罷不能,完全忽視授課老師的存在!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全國進入第三級疫情警戒,導致日照中心、失智據點暫停服務,讓失智長輩只能天天待在家裡,無所事事,更增添不少家庭衝突。

慈濟科技大學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瑞智憶學苑」,首度嘗試遠距教學課程,採一週四天、固定一小時,不但有活絡大腦的手工藝、大家來找碴(換裝找差別),還有肢體伸展和肌力提升的體育課。瑞智憶學苑專案助理吳政樺笑說,以往老人家都不愛運動,有點抗拒,沒想到,視訊體育課卻一反常態,全部跟著動起來,果然是在家裡悶太久了!

菲樂斯健康管理運動顧問陳筱筑教練表示,少了面對面的肢體語言,無法立刻調整阿公阿嬤的動作姿勢,也大幅降低了運動動機。所以,視訊體育課不但要適時點名、增加互動,還結合家裡隨手取得的寶特瓶、毛巾、椅子等,既貼近長輩真實生活,也邀請家人參與雙人運動,促進親子關係。

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職能治療師王玠鈞表示,藉由阿公阿嬤換裝(如衣服、配件、首飾等),讓其他老人家主動觀察,並說出差異性,就能活化認知功能(如注意力、記憶力)、動作功能和人際互動,也能提升阿公阿嬤對自己外觀的覺察、自我肯定與成就感。

通常失智阿公阿嬤家中都有遠距上班或上課的子女,能在視訊上課時協助調整設備,因為,阿公阿嬤一面對手機或筆電就「卡關」了!有長輩忘了開擴音,一直處於「默片」狀態;也有上課上到一半,阿公阿嬤自動搞消失;甚至,還有課程結束後,筆電的鏡頭和麥克風遲遲沒關閉,把全家人對話都全自動「放送」出來,讓專案助理笑說「不小心聽到很多小秘密」!

慈濟科技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所長宋惠娟表示,失智長輩難以「理解」因疫情停課,突然不上學,反而沒事做、日夜顛倒、天天吵著出門,就有家屬不得不開車載爸媽,在住家附近繞個幾圈,阿公阿嬤才肯乖乖回家。部分家屬得白天照顧長輩,再加上孩子在家停課遠距教學,雙重負荷,勢必承受更多照顧壓力。

考慮到阿公阿嬤的專注度,以及視訊授課的內容也受限,慈濟科技大學瑞智憶學苑僅能安排一小時課程。有家屬回饋,當阿公阿嬤吵著出門或鬧脾氣時,只需說「等一下慈科大老師(或助理)要打視訊電話來喔」,老人家就會安靜的不吵鬧,乖乖地等著接電話,瞬間變身為「最聽話的學生」!家屬說,能讓長輩消磨時間,已減輕一大負擔!因此,不管是架設攝影機、連線、當助教協助抬手等動作都非常配合,甚至跟著一起運動,直說「真希望每天都能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