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疫情 慈科大醫放系大三學生首度線上實習

依照教育部最新來文,「大專校院醫事類科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之實習課程應變機制」,教學醫院可視疫情發展,要求暫停實習。以醫事放射師為例,以往26週、共1,040小時的臨床第一線實習,如今修正最高上限為臨床與其他課程各佔50%,也就是搭配如線上、視訊、直播、模擬教室、業師等虛擬課程。

原先規劃長達七個月(今年七月五日到明年一月二十八日)的臨床實習,慈濟科技大學醫學影響暨放射科學系三年級學生,可進入教學醫院,學習一般診斷檢查、電腦斷層攝影、特殊攝影檢查、磁振照影、放射治療、單光子電腦斷層攝影、正子斷層攝影等臨床技術。同時,醫放系學生必須累積足夠的實習時數,才能在畢業後有資格報考醫事放射師國家考試。

不過,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變化,大多數教學醫院都延後了臨床實習,預估八月初才開放醫放系學生進入醫院,展開臨床實習。然而,七月實習並沒有因疫情而停擺,像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亞東醫院、成大醫院、花蓮慈濟醫院都主動安排線上課程,由醫事放射師主導規劃,提供醫病溝通、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磁振造影、超音波,以及病人安全與感染管控等。

至於選擇其他醫院實習的學生,統一參與慈濟科技大學醫放系線上實習課程,採一週五天、每天8小時,共160小時。慈濟科技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主任張國平表示,線上實習課程涵蓋醫學影像技術學、放射線治療技術、核子醫學診療技術三大類別,就像實體實習過程中的專題報告,儘管比不上第一線操作儀器的直接了當,卻能補強學理的專業背景,讓學生在八月臨床實習時,能有進一步的認識,也更有底氣。

參與花蓮慈濟醫院線上實習課程的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三年級學生林佳盈表示,像病人身材不一,不一定能完全按照教科書要求拍攝X光片,臨床上就多了一些彈性調整的空間。不過,從醫院第一線學長學姊分享的「醫病關係」主題,才知道相對於專業程度,病患更看重的是態度。「多一些關心,多一些同理心」,即使當下很委屈或憤怒,可適時找同事支援補位,並控制好自身情緒,以免一時惱羞成怒,說錯話或做錯事,導致無法善後。

參與台大醫院線上實習課程的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三年級學生蔡宜蓁表示,儘管線上無法完全取代實體,但是醫院也特地安排入院前必須瞭解的相關資訊,像是臨床知識、案例討論等,等於是為八月實習做好了銜接準備。參與慈濟科技大學線上實習課程的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三年級學生楊麗敏表示,透過密集的線上課程,才發現自己事前準備不夠,像是技術的嫻熟度、解剖構造的熟悉度等。所以,改變了原先的複習計畫,也慶幸多了一個月的緩衝,才能將三年的課堂所學,應證於臨床實務上。

居家塑化劑的蹤跡 慈大教授建議少用免洗餐具

塑化劑(Plasticizer),也稱為增塑劑、可塑劑,是一種增加材料的柔軟性或使材料液化的物質。堅硬的物質如聚氯乙烯(PVC)在添加塑化劑後,就變得柔軟有彈性,可用來製作保鮮膜。

在台灣提到塑化劑,很多人都會聯想到發生在2011年的起雲劑事件。不肖商人為了降低成本,把原本以棕櫚油為主的起雲劑配方改為添加了DEHP(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在揭露之後引發恐慌!DEHP屬於塑化劑中最常見的鄰苯二甲酸酯(PAE,phthalic acid esters),它有環境賀爾蒙活性,會干擾我們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可能有致癌性(尚未確定),也就難怪民眾會如此驚慌了。

由於有些塑膠產品一定要添加塑化劑才能塑形,所以我們的生活中要完全沒有塑化劑是不可能的事。過去在台灣有許多針對生活環境中塑化劑污染的研究,但集中於都會地區的家庭環境與幼兒園。為了瞭解鄉村中塑化劑污染的狀況,慈濟大學公衛系主任尹立銘老師的研究團隊,在對花蓮南部農村區域居民進行農藥污染的研究時,也一併進行了塑化劑污染的研究。他們收集了47個家庭家中的灰塵,以氣相層析質譜儀進行分析,分析五個最主要的塑化劑在家庭中的分布情形。尹老師的研究團隊還進行了問卷調查,瞭解不同家庭的生活習慣,以瞭解究竟不同種類的塑化劑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出現在不同的家庭中。

研究結果發現,分布最廣泛的還是我們最熟悉的DEHP,85%的家庭都可看到它的蹤跡。第二廣泛的是DMP(鄰苯二甲酸二甲酯),為62%。第三廣泛的為DiBP(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51%的家庭都檢出。但量最高的並不是DEHP,卻是DiBP。這個結果顯示了過去數年來政策上對於DEHP減少使用有了成效,雖然仍廣泛分布於環境中,但含量已經降低了。與DEHP相比,DiBP的毒性較低,對人體的危害相對較小。

尹立銘老師團隊也發現,相比於都會區,農村區域生活環境中塑化劑的污染情形相對輕很多,差距約有百倍到千倍之間。透過問卷分析發現,塑化劑污染的程度與保鮮膜以及免洗餐具的使用高度相關。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保鮮膜或多或少都會含有塑化劑,而免洗餐具為了要能夠盛裝熱食與/或含有湯水的食物,外表都有一層塑膠淋膜,也就免不了會有塑化劑了。

比較令人驚訝的發現是,在使用地板清潔劑的家庭中,塑化劑的污染變得嚴重了。尹老師的研究團隊一開始也覺得不可思議,後來發現原來地板清潔劑會使用塑化劑來做為定香劑,因此造成了塑化劑的污染。事實上,國外的研究結果也發現,清潔工因為每天使用地板清潔劑的關係,尿液中塑化劑的代謝物含量也比一般人要高。不過尹立銘老師強調,如果家中沒有學爬的幼兒的話,透過地板清潔劑造成的塑化劑污染其實並不嚴重,不需要特別憂心。當然如果真的很在意,或許可以選用沒有香味的地板清潔劑,或傳統的肥皂或洗衣粉等。

綜合環境採樣與問卷分析,尹老師的研究團隊發現,室內環境塑化劑的污染,可能相當程度上來自於免洗餐具的使用。最近這幾個月因為疫情禁止餐廳內用的關係,外帶餐點造成免洗餐具的使用量也增加了;事實上,光是花蓮的資源回收量,在疫情開始後每天增加了1.7噸,推測居家塑化劑的汙染量也隨之增加。雖然免洗餐具可透過回收降低對環境的衝擊,但使用者卻因此增加了暴露在塑化劑的風險。如果能積極地降低免洗餐具的使用(如外帶時自備餐具),應該也可以降低對塑化劑的接觸,當然對健康是一定有好處的。

南慈中校園多功能 教育核心價值:交流、合作、分享

臺南慈中在7月17日、18日,提供校園場地進行臺南市兩場大型疫苗接種施打,並採分時、分流規劃與動線區隔讓四部新生領取服裝用品,同時幼兒園舉辦開學前線上親師生座談會。靈活運用校園空間,動線規劃妥善並落實防疫準則不群聚,將美麗的校園空間發揮大效用。

 臺南慈濟高中於7月9日到7月19日和臺南市政府合作、分享校園空間辦理四場大型疫苗施打,共計6136人接種疫苗。每場疫苗施打前學校教職同仁動員協助排椅子、等候區冷風扇降溫設備提供、搭配人文音樂播放,讓民眾在等待時藉由校園寧靜建築無聲說法讓民眾安心、放心。

 學校建築設計以環保和永續校園理念規畫,因此民眾在穿堂等候區即可見到綠地、生態池水流和綠意盎然的阿勃勒,以及總務處同仁結合木工志工將廢棄木材和打包塑膠繩再製的風車和裝置藝術等布置巧思,無不都是希望讓臺南鄉親難得走訪臺南慈中校園能有舒適的疫苗接種環境。

因應「微解封」適度鬆綁,臺南慈中規劃兩天分時分流讓四部:高中部、國中部、小學部及幼兒園新生分時分流來到中學校區領取服裝用品。新生和家長們來到學校領取服裝用品對於學校用心、貼心的動線安排規畫,和疫苗施打的動線區隔,動中保持寧靜且每站設有師長或學長、學姐們的服務與諮詢,讓即將入學的新生們給予一股支持與穩定的力量。

 110學年臺南慈中幼兒園將於8月9日開學,新學期共有84名學生即將展開新的學習階段。幼兒園貼心安排於7月17日上午進行親師生開學前溫馨線上座談會,當天下午領取服裝配品。7月19日open school ,讓新生可以預約入校適應提升新環境的熟悉度與安全感,同時也辦理幼兒園陶藝作品鑲嵌活動。

幼兒教育須讓幼兒享有發展全人基礎的機會,所以更需要耐心引領、觀察,了解孩子的需求與特質,進而發展出對幼兒有意義的學習方式。幼兒園是孩子離開家庭,步入團體生活的第一站,透過開學前溫馨線上座談會,緊密的親師生密切合作與溝通,培養彼此默契達到共學、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