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大學護理學系情境模擬畢業考,重症照護展專業。(20190528)

一般一.jpg一般二.jpg一班三.jpg「病人心跳呈現心室心搏過速(VT),需先確認是穩定或不穩定型,再決定是否需進行電擊?」、「病人心跳停止,開始CPR!」情境演練現場宛如電影的急救情節,主角換成慈濟大學護理學系四年級應屆畢業生,由護理學系謝美玲助理教授授課的重症護理學課程獲得教育部107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與花蓮慈濟醫院護理部合作「從課室走入加護病房,應用擬真情境教學提升學用合一成效」之研究計畫。

從107年9月起至108年5月間共進行四場擬真情境教學演練,並於畢業前夕以「跨團隊合作」為主題進行最後一場演練,模擬重症病房病患緊急狀況發生時該如何應變問題,充分具備臨場感。加護病房裡的照護分秒都在跟生命賽跑,謝美玲助理教授表示,加護病房的護理師必須了解病人的狀況,在緊急情況發生時可以立即採取緊急應變措施以守護病人生命,因此如何將課室教授的專業知識變成可以應用在臨床的知能,是非常重要的重點,模擬演練過程中鼓勵同學用手機查詢資料,遇到不懂的問題立刻提出尋求解決,畢業前最後一場演練所設定的目標是希望透過小組的團隊合作,判斷病人主要問題並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在小組長主導中,分派組員任務,完成個案問題處理;準備緊急處置相關用物,確實進行交班報告個案狀況,並能執行緊急救護相關技術。

號召青年創造未來~慈濟科技大學晚會外籍生展現活力。(20190527)

一班貳.jpg一般一.jpg一班三.jpg慈濟科技大學舉辦國際晚會,提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的零極限世代(Generation Unlimited),號召年輕人發揮影響力,目標是在2030年,讓全世界的兒童和青年都能受教育,擁有賴以為生的工作技能。慈濟科技大學共有8國、167位外籍生,分別來自馬來西亞、香港、韓國、尼泊爾、越南、印尼、泰國和大陸。藉由國際晚會的平台,讓外籍生展現家鄉特色,也讓更多人接觸多元種族文化,因為,「多一分瞭解,就能少一分誤解」。

晚會籌備全由慈濟科技大學的學生一手包辦,即使國籍、科系、年級不同,卻能嘗試團隊合作、溝通協調,更進一步瞭解彼此文化差異,學習尊重和欣賞,讓162位實業家感受到氣氛融洽,完全無違和感。外籍學生穿上各國傳統服裝,輪番上台唱跳馬來童謠lenggang kangkung、尼泊爾舞salko pata tapari huni、泰國舞Rak Thiy,以及親善大使演出孔雀舞、原住民學生清唱的「原音再現」。晚會活動簡介伊代風災重創非洲東部,三百多萬人受災,慈濟以最重點、直接的救災原則,快速滿足災民生活需求,推動以工代賑重建家園,更要透過教育來改變長遠的未來。這些行動,也符合聯合國消除貧窮、飢餓、落實健康福祉、永續城市等永續發展目標(SDGs)。

慈濟大學天空學院與印尼慈濟國際學校建立虛實整合培訓課程,學員藉由數位媒材引導,學習茶學義理。(20190515)

一般一.png一般二.jpg一班三.jpg慈濟大學天空學院與印尼慈濟國際學校建立發展「虛實整合培訓課程模式」,期望以數位學習促進教育與教育、人文、醫療、環保志業領域的連結,運用網路資源增加學習者與業界專業之互動,強化多媒體開發數位教材內容,以MOOC課程型式,提供跨國學校與企業的應用,讓特色線上課程逐步與國際接軌。並於今天在印尼國際學校進行實作課程,將虛擬課程中的茶學知識,藉由數位媒材引導,搭配操作演練,親自感受茶學義理與茶道禮儀,將慈濟人文的感動化成具體行動,學習效果獲得學員高度認同。

2019年「天空學院」與慈濟基金會印尼分會合作,開設「人文飄香.靜思茶道印尼慈濟國際學校種子教師培訓課程」。參與學員總計四十二人,來自印尼慈濟國際學校教師、教育志工、大愛媽媽、教育委員。每周學員們固定聚會,一起研究與學習,克服對網路平台操作的陌生、磋商作業繳交以及如何進行線上討論。從擔心害怕到熟能生巧,已經能運用行動載具與筆電進行修課,一步一足跡完成線上課程要求。

慈大附中舉行高三多元選修課程成果發表會,學生向師長說明所學成果。(20190527)

一般一.jpg一班貳.jpg一班三慈大附中今天以「揚帆啟程,邁向未來」為主題,舉辦高三學院制多元選修期末成果發表,學生們將整學期的課程濃縮成數分鐘的精華,向在場師長們展現所學成果,以專業大方的態度,展現出慈中學生的自信與成長,已經做好與世界未來接軌的準備。身為108課綱前導學校,慈大附中這兩年來傾全校之力,由具有豐富課程領導經驗的李玲惠校長,帶領師長們用課程為學生架設舞台,這學期即將畢業的高三學子也一同體驗學院制的多元選修課程,讓學生能在國際學院、科創學院、博思學院共計七門選修課中找到自己的興趣,用課程邁向未來。

送給高三學生最大的驚喜是與慈濟大學和慈濟科技大學所合作的「大學先修課程」,學生能在修習完畢後得到學分證明後,再依各大學相關規定進行抵免,讓學生能利用高三下搶先別人一步開始與大學銜接,既能把握最後一學期,又能提早進行生涯規劃,讓學生能成為具有未來競合力的國際人才。修習大學先修課程的高三同學許景涵表示,這學期的大學先修課程結合了線上自學、實地探索以及實體授課,將古人的智慧結合現代的新知來激發全新的創意,課程所學皆是實用且符合情境的內容。讓她覺得高三下不是考完學測就結束了,而是另一段學習的開始,除了感謝教授總是耐心解惑,也感謝學校師長的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依照自己意願選課,在精心設計的課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

臺南慈濟高中師生來到梅峰農場戶外踏查,進行山野教育課程。(20190518)

一般一.jpg一般二.jpg臺南慈濟高中山野教育課程師生共十五人,今天前往南投台大山地實驗農場梅峰本場進行一日戶外踏查。原定十九日上午攀登合歡北峰,一覽海拔3422公尺百岳壯景。但是由於週末氣象局發布山區豪雨特報,為維護全員安全,執行雨備計畫,提前撤退至南投低海拔地區。沿途走訪虎子山、鯉魚潭步道、台灣地理中心、以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順利接續環境教育。

從中高海拔到平地都可為家的金毛杜鵑、30公分粗如食指的台灣大蚯蚓、蓬蓬裙般的各色毛地黃、花朵散發腥臭怪味的稀客八角蓮等。這次看到的東西,幾乎在平日課本上都有提到,所以課程跟生活完全結合。至於標本室的精采珍藏,如栩栩如生的展翼大冠鷲、活靈活現的白面鼯鼠、各式昆蟲與獸骨,無不令人目眩屏息。導覽員表示:標本來源不靠殺生,而是以自然死亡的動物屍體來處理。牠們就是生物界的大體老師,幫助我們認識物種特徵,促進仿生學的研究,以大自然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