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關鍵下一步,慈大劉怡均校長延攬高教人才。(20200804)

一班二一般一由遠見雜誌主辦的「FUTURE NEXT!合作共生 疫後關鍵下一步」趨勢論壇,邀請到疾管署署長周志浩、史丹佛學者王智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等人針對防疫下半場提出建言。其中慈大劉怡均校長特別指出,疫情帶給全球危機,防疫成績亮眼的台灣,如何在這波危機中創造機會,向全球延攬優秀學生和學者,甚至除了口罩外交外,還可以有試劑外交,慈善外交,幫助全世界。慈大劉怡均校長在會中與大家分享,慈大與台北慈院研發成功的「新冠肺炎IgM/IgG 雙抗體檢測試劑」在七月底獲得國內衛生福利部防疫專案核准製造第1096811751號。此試劑也已獲印尼衛生部許可輸入,未來兩週將輸出三萬劑到印尼。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初,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整合國內學研單位,形成「COVID-19 合作平台」,使得慈濟大學及台北慈院的新冠肺炎抗體檢測試劑開發能夠加速,於五月研發成功的「新冠肺炎IgM/IgG 雙抗體檢測試劑」只要一滴血液檢體,毋需機器,5分鐘就可知道是否曾經感染新冠病毒。對於一些醫療設備及檢測量能不足的國家,可以輸出抗體檢測試劑協助他們防疫。目前除了印尼外,包括印度也在進行許可的申請。參與遠見雜誌的與會人士,認同台灣應該從Taiwan Can Help、進階至Taiwan Can Lead,挖掘「生技台積電」,並打造引領全球的生技醫療產業鏈。打造「生技台積電」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生技人才,劉怡均校長分享,參與這次「COVID19 慈大隊」的學生們,從中體會到「化研究為應用」,在校期間就能為社會盡力,更能激發師生的研發能量。劉怡均校長感謝政府的防疫成效,台灣是從疫情開始到現在少數還能維持正常生活和經濟的國家,當全球大部份的大學都關閉,台灣的大學仍能如常開學,是很幸福的。以往優秀人才都到歐美留學,但劉校長認為,台灣應該藉著防疫成功的優勢,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延攬優秀的國外學生、新畢業的博士到台灣就學工作。最後,劉怡均校長語重心長的表示,疫情何時會結束沒有人知道,但藉著這次疫情的大哉教育,大家要用戒慎虔誠的心來反思人類的生活,如何與天地萬物及病毒共生存。遠見雜誌「FUTURE NEXT!合作共生 疫後關鍵下一步」趨勢論壇相關網址 https://bit.ly/39RMFU5

2020戰國策創新創業競賽~慈科大獲冠軍。(20200804)

一般一一班二2020第十五屆戰國策全國創新創業競賽,共482組隊伍參賽。慈濟科技大學研發長林祝君、全人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陳立仁老師帶領學生研發的「輸液套管」獲得創新創意組冠軍。根據統計,有80%的病人在住院期間會使用靜脈注射,也就是俗稱的「打點滴」。透過輸液套管上的加藥閥,直接注射藥物到靜脈,維持生命功能,是十分常見且不可或缺的護理措施。然而,現今臨床使用的無針式加藥閥,容易在加藥時讓空氣滯留在管內,要是一同打入血管,產生氣體栓塞,阻擋血液流動,嚴重可能導致器官衰竭或組織壞死。慈濟科技大學設計的加藥閥的結構,將原本的孔座、柱塞、底座,改造為閘門開通式的設計,包含閘門、斜面、彈性卡槽、細管腔,能有效避免氣泡產生。更將連接管路的夾角拉直成180度,大幅減少儲存空氣的空間,讓護理人員能省下用手指輕彈排氣的時間。

慈濟科技大學研發的輸液套管,使用方式和目前臨床的加藥閥完全相同,無需學習成本,又適用各種容量的空針。目前「輸液套管」已取得發明專利,尚未技術轉移。不過,戰國策全國創新創意競賽評審十分認同本創作,認為技轉潛力無窮。參與學生表示,透過參賽能訓練膽量,又能培養豐富的實戰經驗,更從中學習調查市場需求、行銷推廣媒合等。從生疏到熟練,付出都值回票價了。期許作品能被廣泛使用,對社會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