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小畢業生植畢業樹 埋時空膠囊

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國小部於五月六日舉辦畢業紀念樹植樹活動,全體六年級學生在師長與高三學長姐的祝福中,親手種下第二十屆畢業樹,象徵傳承與榮譽,同時埋入「時空膠囊」,裝著畢業生寫給二十年後自己的信件,大家相約2041年回校再相會。

蘇秋碧主任表示,小六畢業代表邁向青少年的人生階段,每屆慈小畢業生在畢業之前,種下一棵屬於該屆的畢業樹,是創校以來的傳統。以台灣原生種的「樟樹」為畢業樹,期許每位畢業生長大之後都能深根台灣,枝葉茂盛,成為能夠照顧社會的良才。也感恩總務處張耀文老師,每年都把種樹的洞挖得深,小樹苗的根才能紮得穩,希望孩子們的夢想都能實現。

今年植畢業樹時,也邀請了慈小第十四屆畢業生-現在高三的準大學生四位學長姐現身說法,為學弟妹們勉勵。雖然每個人的夢想不同,但『人生有夢,築夢踏實』。無論目前有何夢想,或是二十年後有所變化,期許學弟妹們仍要不斷自我探索,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志業。

6年1班王潔宇分享:「無論未來從事任何工作,她都會盡力把事情做到最好,也會讓自己長大後仍是那個愛笑、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的孩子。」6年4班王韻棠說:「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將會應用所學,嘗試解決難題;找出問題所在並嘗試改變,才能有所進步!」

師生合力種下這棵「希望之樹」預約未來,同時寫下20年後的自己,裝入時空膠囊,埋在希望之樹旁。不管自己未來20年後是當科學家、音樂家、老師、醫護人員……當隨著時光歲月,畢業樹成長了,也象徵這屆畢業生的成長,20年後大家會一起回首當初的自己是否都完成了夢想或目標,並回顧過去青澀的自己所留下的學習歷程。

校長李玲惠表示,在他們即將踏出小學,邁入人生另一階段的學習旅程,藉著種植畢業樹象徵種下善根,時時勤照顧,陽光、空氣和水,缺一不可。期勉孩子們能明白悉心照料自己那一畝心田的重要。師公上人說 : 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粒種子開始,相信只要下定決心立定目標,積極地朝夢想邁進,未來夢想終將實現。

慈大連續14年獲教育部教卓和高教深耕經費補助

教育部5月5日公布110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審查結果,慈濟大學共獲5千867萬5000元補助,較去年度整體增加57萬,這也是慈大連續第14年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和高教深耕計畫肯定。

慈濟大學推動全面學院實體化與課程改革、推動系所整合、鼓勵教師創新教學等提升教學品質措施,反映在學習成效優異,專業證照相關系所考照通過率,持續優於全國平均。醫學系109年度醫師(二)國考全數通過,社工系應屆畢業學生高考錄取率64.86%,高於全國錄取率(24.76%)。且去年慈大師生學以致用,主動參與中研院「COVID-19」合作平台,與台北慈濟醫院、中研院合作成功開發IgM/IgG雙抗體檢測試劑,通過衛生福利部防疫專案核准製造。以非營利方式將試劑成功送往印尼、宏都拉斯、玻利維亞、多明尼加、莫三比克等國。其中3萬5千份試劑中的蛋白質,由大學部學生團隊協助處理,此次教研為用的寶貴經驗,備受審查委員肯定。

審查委員肯定在善盡社會責任面向中,有各項積極作為且獲顯著成效。成立SDGs教研總中心,創造特色研究,鏈結全球慈濟志業,打造綠色人文永續大學。且為照顧東部地區原住民及弱勢學生,推動多項計畫,使原住民學生休學率及退學率明顯降低。與公部門合作推動「無毒有我」之反毒教育宣傳。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布「2021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在全世界的1115所大學當中,在SDG3,也就是促進健康及人類福祉的這個項目,慈大拿到全世界第32名,全台灣第2名。全校學生實際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人次遠高於目標值,顯見學生對落實大學社會責任的認同。

慈濟大學將繼續堅持為社會培育優秀人才,並以過去14年教學卓越計畫及高教深耕計畫成果為基礎,結合全球慈濟志業,繼續以「全球在地」及「以人為本」與「永續發展」之辦學願景,延續深耕東台灣之辦學初衷,形塑慈濟大學為培育富有志工精神的專業人才及提供全球慈濟志工繼續進修之大學的「國際性專業志工大學」與「實踐永續發展目標之典範學校」,驅動慈大躍升。

慈大師生一同祈禱 嚮應募心助印度災疫

全球的染疫人數在5月1日正式突破1.5億人,其中317萬人死亡。在這麼多國裡面,目前確診數第二名的印度,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已經連續兩週,每日超過30萬人確診,專家預估,高峰期還沒到,預測在19號之前,會再增加1500萬人確診。生命尊嚴被災疫苦難消磨殆盡,這麼生離死別場景,在印度各地不斷上演。

六日,慈濟大學與靜思精舍及四大志業同步進行祈禱,包括台灣、印度、馬來西亞、孟加拉、印尼、南非學生及教職員,不分種族宗教,大家一同為印度及全球祈福,願疫情早日結束,天下無災難。

慈濟大學有19位印度學生也一起來為他們的國家祈禱,來自印度南部清奈的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研究所學生subha shree kani Joe感恩來自台灣還有其他國家對印度的協助,第一波疫情影響的是年長的人,但在這波疫情中,不管是年輕的還是年長的都受到影響,甚至是他們的親人,朋友也有染疫的,還有人因此而往生,印度政府雖然已經盡力在控制,但每天確診的人數還是不斷增加,現在他們人在台灣,很擔心印度的狀況,印度很多人因為疫情工作受到影響,沒有物資或金錢,感謝來自全球的支援,也特別感恩台灣還有給予氧氣桶等其他醫療物資的協助,感恩大家對印度的愛與關懷,希望大家一起虔誠祈禱,希望印度還有全球都能早日脫離疫情。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王本榮表示,相對於美國、台灣防疫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人文比科學更重要,雖然美國認為他可以克服病毒,但其實只要我們戴上口罩,做好防疫,有人文精神,便能夠阻絕疫情的蔓延。上人最近都在講大哉教育,冠狀病毒以前是非常溫和的病毒,但SARS之後,病毒在演化過程中變成非常強烈的病毒。伊波拉病毒、COVID-19都是從蝙蝠傳來的,其實也是人類自作自受,因此大無明需要大智慧,大瘟疫就需要人類大懺悔。除了要有慈悲的大愛的行動,更要有智慧的行為,不要破壞環境,不要殘害動物,才可以長久永續經營跟地球共生息,不管你信仰什麼宗教,不管來自那個國家,這是我們共同的使命。人文才能改變天文、地文和水文,期待印度學生在慈濟不只學專業技術,也要學習人文,將來帶回印度,大家一起共同來努力。

除了在校內舉辦祈禱外,人文處自去年也協助因為疫情受到影響的學生包括印度等學生的在校生活上的支援。六日,校內也隨即啟動教職員募心募愛的線上捐款系統,劉怡均校長也呼籲教職員生跨國際、跨宗教,發揮慈悲喜捨的精神,用我們的大愛一起來膚慰、來共善,守護這次在印度被新冠疫情所困、在饑饉貧病所苦的人們,安然走過眼前困境。

110學年度四技二專統測落幕 5/20公布成績

110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五月一日至二日,在慈濟科技大學、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舉行,尚無因居家隔離或檢疫的補考學生,共有1,213位考生應試,平均到考率達92.7%。其中有5人補發准考證、3人更名,共發生7起違規事件,分別是攜帶智慧手環入場、隨身攜帶手機、手機於置物區發出聲響、震動和閃光。

慈濟科技大學試務中心表示,五月一日第一節專業科目(二),共有255人應考,34人缺考;第二節國文,則有1,215人應考,93人缺考;第三節英文,有1,213人應考,95人缺考。五月二日第一節專業科目(二),共有1,039人應考,79人缺考;第二節數學,有1,195人應考,113人缺考;第三節專業科目(一),有1,195人應考,113人缺考;第四節專業科目(二),有26人應考,1人缺考。其中,有2位特殊生申請電腦作答。

預計五月三日上午九時起,公布四技二專統測試題參考答案,若對答案有疑義,可於五月六日下午五時前提出申請。五月二十日寄發成績單,並開放查詢成績,五月二十日下午三時起,可申請成績複查。選擇聯合登記分發的考生,可於七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七日網路選填志願,八月三日放榜。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統測全面加強防疫,試務單位規定考生考試全程要戴口罩,否則該科不計分。慈濟科技大學設置單一出入口,並以熱顯像儀量測考生和陪考人員體溫,也沒有考生因體溫過高而啟動備用試場。若發現學生發燒,則進入防疫試場應考。若考生於試場內用餐,應領取用餐隔板,並於用餐後歸還,立即佩戴口罩。

同時,統測試場全面開放冷氣,並開啟試場前、後門,所有窗戶開啟約10公分,確保通風良好,並維持適當的室內溫度。為了服務考生與陪考人員,慈濟科技大學也特別開放11間考生休息區,避免考生風吹日曬,還貼心準備防蚊液,免去被小黑蚊叮咬的痛苦。

根據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統計,110學年度四技二專統測共8萬8310人報名,比去年少逾6,000人,創歷年新低,首次跌破9萬人以下。除了少子化影響,也可能是產學攜手專班等計畫,考生未必要考統測才能入學。其中,減少幅度最多的餐旅群,比去年少2,277人。而電機與電子群則是逆勢成長達2,068人,更是近三年新高,推估是和就業市場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