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完成夢想 慈大後中醫授袍暨宣誓典禮

這一星期台灣疫情多變,很多活動被迫取消或延期,慈大學士後中醫學系授袍暨宣誓典禮,以線上直播,符合防疫規定下於5月13日舉辦,雖然典禮因疫情不斷變動,但後中同學表示,授袍是人生唯一的一次,也是他們實現夢想的重要里程碑,後中醫學系學生都是已經讀完大學,研究所甚至博士班,或在社會工作過的,他們繞繞彎彎才走到這裡,大家全力以赴,授袍典禮在學校師長和線上親友的祝福下順利完成。

不怕路遠,只怕沒有實踐夢想。107級後中醫學系林國偉同學(下圖右),或該稱為林國偉老師,在慈大解剖學科任教25年。年齡相近的同事們還在教書,56年次的林國偉為何會放棄教職重當學生呢?林國偉表示,20歲時心中就有兩個夢想,希望能在老師和醫師領域發展,101年慈大成立後中醫學系,林國偉老師教導後中醫學系解剖課,認識很多學生,有些人是退休才又來重拾中醫夢,他們給林老師很大的鼓勵,也讓林老師最後決定用接下來的人生完成醫師的夢想。林國偉老師落榜三次,退休那年考上慈大後中醫。

從老師變學生,林國偉(上圖右)表示通常是台上的老師比他更不適應,尤其後中老師有幾位是畢業校友,當年曾被他教過,看到他坐在底下上課比較不自在,林國偉說:「為了讓他們輕鬆點,我會主動告訴他們,術業有專攻,這部分你們學得比我久,我是來跟你們學習的。」

今天授袍典禮上,包括後中醫學系林宜信主任,慈濟醫院何宗融副院長,後中醫學系的師長以及曾國烈醫師到場祝福,他們親自為同學授袍,並贈予小銅人和針灸包給所有學生。

後中醫學系林宜信主任期許同學發揮所學,進入臨床後,本著感恩心,同理心,耐心,莫忘初衷,成為具有慈濟人文的中醫師。林國偉帶領著全體授袍生宣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林國偉也期勉自己可以像藥王孫思邈視病如親,做到 上人所說的,以慈悲喜捨之心服務病人。

翁孟暄同學成大台灣文學系畢業,大學期間接觸過中醫,畢業後曾工作一陣子,之後專心準備後中醫的考試。她表示,親友們知道她考上後中醫後都很高興恭喜她,但是她覺得當醫師最重要的是把病人的病看好,獲得病人的感謝才是醫師最大的價值,也期待自己在中醫路上不斷精進學習。

107級後中醫學系學生今年九月將進入醫院臨床見習和實習,第一年首先跟著西醫內、外、婦、兒科等見習,第二年將在中醫部實習。慈濟醫院何宗融副院長代表慈院歡迎所有學生,何副院長表示,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慈大後中醫學系教學強調中、西醫並重,希望同學在這一年能夠觀察學習西醫的優點,並應用傳統中醫智慧,共同來為病人謀福利。

從傳統生活學數學 慈大出版太魯閣族原住民繪本

根據文獻指出,閱讀與數學能力息息相關!!由慈濟大學胡美智老師研究團隊歷時四年完成的四本太魯閣族文化數學繪本,今天舉行發表會,秀林鄉幼兒園温若梅老師分享,「不是告訴孩子1、2、3、4,而是跟孩子說,你可以拿多少地瓜給我嗎?讓孩子來回應你數學。」温若梅老師從繪本的試教中,找到跟孩子的數學對話。

自2017年開始的科技部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由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胡美智老師、東華大學幼教系主任林俊瑩教授,與花蓮秀林鄉立幼兒園教保員共同研發四本太魯閣族文化數學繪本,與八個延伸教案,幼兒園老師在今天的記者會分享,上課時常常找不到繪本,因為小朋友太喜歡了,會將書藏在書櫃裡等著讀。

透過生活化、遊戲化與多元化的遊戲活動,讓幼兒在熟悉的文化下學習,進而提升幼兒數學概念。四本繪本包括《Truku勇敢小獵人》、《小小Truku之勇敢的狩獵》、《織布機上的眼睛》與《我的朋友要搬家》。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表示,原住民文化保存非常重要,雖然是數學繪本,但透過故事把文化和生態融入其中,像是到山裡尋找織布用的材料,到最後完成一件衣服的過程,從繪本裡看到了植物和文化傳承,感恩胡美智老師團隊的努力,因為這本書慈大跟社區部落有了連結,也希望能夠繼續深入,追蹤這套繪本對學生在數學上有沒有幫助。劉怡均校長也表示,這套繪本非常精彩,希望有更多漢人,可以透過這本書和網路上的有聲書資源,來學習原住民的語言。

研究團隊透過訪談耆老,將其中具有數學概念的文化活動或歌謠故事設計成繪本,並由幼教專家,數學專家審查回饋,胡美智老師表示,透過田野調查後,發現小朋友對傳統文化例如狩獵等很有興趣,所以繪本故事融入傳統文化,像地瓜怎麼分大家都可以吃到?爺爺出去打獵的獵物要如何均分呢?媽媽織的布怎麼裁剪成剛剛好可以穿的衣服呢?要搬家了,家裡的東西這麼多,要如何分類打包呢?

在繪本製作過程中,邀請蔡光輝先生擔任顧問,織布從剝麻開始就有十幾樣的工具,都要一一請教耆老、不斷的考證,蔡光輝先生表示,這四本書不只是幼兒數學繪本,也是太魯閣文化傳承的紀錄。繪本畫家實踐大學林辰安同學也希望透過繪本讓大家更認識太魯閣文化。

科技部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推動辦公室計畫主持人熊同鑫教授表示,非常感動看到慈大、秀林鄉幼兒園以及部落社區的朋友大家一起來推廣原住民數學,尤其慈大有很多醫學科學專家,期待未來更多關於原住民教育的研究。

為推廣原住民數學繪本,慈濟大學將於5月15日辦理研習活動,分享研究成果,目前已報名額滿。除了實體書本外,慈濟科技大學行銷管理學系兩位印尼學生負責設計網頁(https://ismoster.org/2020-d8/),並搭配華語、太魯閣族語有聲書,以及教師手冊等,提供給大家使用,希望能將原住民幼兒數學繪本推廣到更多地方。

繪本新書發表會邀請到科技部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推動辦公室計畫主持人熊同鑫教授、秀林鄉公所機要秘書胡孝民、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教育傳播學院何縕琪院長、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林俊瑩教授、繪本畫家林辰安,徐敏珍畫家,繪本族語作者與族語諮詢顧問蔡光輝先生以及秀林鄉幼教團隊等。

慈科大受教育部肯定 高教深耕獲4823萬補助

教育部公布110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慈濟科技大學共獲得4千823萬元補助!總金額包含「主冊」計畫,再加上USR計畫、就學協助、原民生輔導,以及公共性檢核補助。對慈濟科技大學來說,既是莫大的肯定,也是持續前進的動力。

不只銜接高教深耕計畫的既有方向,慈濟科技大學更針對「教學躍進」、「卓越創新」、「人文美善」和「在地關懷」四大面向,進一步建構跨領域學習環境,強化核心產業人才培育,發展創新教學模式,厚實研究能量,型塑學校優勢特色。尤其,慈濟科技大學全面安排學生實習,還在107學年度通過「105學年度技專校院實習課程績效評量」,是全國少數在第一次評鑑即通過的大學,深受教育部肯定。

未來,慈濟科技大學希望強化產學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除了鼓勵學生參與跨領域學程,也邀請機構主管參與學生專題製作,實踐「業界出題,學界解題」的實務整合能力。難得的是,台灣專利商品化只有千分之三,遠低於世界平均值百分之三。慈濟科技大學已有三樣技轉商品,分別是安瓿折斷器、造口清潔裝置(與花蓮慈濟醫院共同研發)、複合式管路固定結構(與臺安醫院共同研發),相當不易。

目前,慈濟科技大學有225名外籍生,包含馬來西亞、印尼、泰國、中國大陸、越南、尼泊爾、菲律賓、香港。未來將持續舉辦營隊、跨文化活動等。即使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無法出國交流,慈濟科技大學也廣邀在台的外籍學子參加營隊,讓學生從互動中拓展視野,建構多元又國際化的校園。

慈濟科技大學原住民學生超過800人,還每年補助100名原住民學生學雜費、書籍費、伙食費、住宿費、服裝費,每月還有3,000元至5,000元的零用金。從1996年至今,慈濟基金會已幫助1,800位原住民學子,挹注金額近5億1千萬元。更在110學年度起招收50名四技護理系新住民子女學生,福利比照五專原住民專班!尤其,為了避免弱勢學子因身份或家境差異,導致同儕排擠、對立或衝突,所以,學校刻意將一般生、原住民學生、新住民子女共同編班,學習接觸不同族群、尊重多元文化。

慈濟科技大學以深耕人文、務實致用、追求卓越的教學型大學為定位,強調專業知能與人文素養並重的教育理念,更以東台灣技職教育領航者為願景。所以,在地關懷部分,慈濟科技大學持續承擔大學社會責任。以關懷花蓮在地長照的「共創失智友善及高齡健康促進支持網絡」,還有三項關懷層面橫跨幼年、中年到老年的USR Hub計畫皆獲得補助。

以「大學鏈結社區小學,培力優質良好健康的新世代兒童」來說,共舉辦32場次兒童健康促進相關活動,超過873人次參加,培力優質良好健康的新世代兒童。同時,配合遊戲治療與親職教育講座,提供心理衛生諮詢,讓家長更了解如何和孩子相處。

以「望鄉・往鄉・旺鄉:以地方學及原民文化為底蘊的地方創價平台」來說,陪伴多是原住民的中原國小棒球隊學生課業與體能,共輔導214人次。並走訪8個花東部落,訪問12位部落耆老或協會幹部,盤點部落資源及條件。也和三位在地工藝師規劃技藝課程,教授族人專業工法,盼能傳承傳統文化,帶動工藝產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