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師生貢獻專業 積極參與青年線上伴學趣

慈濟基金會為讓弱勢家庭學童在暑假期間也能學習不中斷,減緩學習落差,邀請具有社會使命感的大學生參與「青年線上伴學趣!」計畫,透過線上伴學計畫,奉獻愛心、發揮所長。

慈濟國際青年會(TIYA)與PaGamO線上教育平台,自7月5日至8月28日暑假期間,針對國小四年級到六年級、國一到高三學生,共同辦理2021 年「青年線上伴學趣!」計畫,提供每週一至三次的線上伴學。該項計畫經公開徵求大學生參與後,竟有高達900位大學生參與面試,經甄選後錄取708位大學生,線上陪伴全台超過2200多位弱勢家庭學童。

慈濟大學師生也從不同面向協助此一計畫,服務學習組協助校內大學伴招募及面試甄選活動,慈大學生有超過120位同學參與擔任大學伴,另由13位師長、同仁擔任面試委員協助「青年線上伴學趣!」面試甄選活動,遴選優秀的大學生參加大學伴的服務計畫,在服務的過程中,許多大學伴遇到的問題、挫折,由教傳院何縕琪院長帶領校內許多師長擔任諮詢陪伴的角色,幫助大學伴在短時間內更進入狀況。國際學院林光慧院長指導慈濟大學醫學系、醫技系及人發心系等七位學生,協助製作新冠肺炎防疫課程教案,從小學高年級、國中、高中等不同級別的教材,提供具備知識面向及生活實際應用的防疫相關知識課程,以及張麗芬老師帶領兒家系三位實習生,協助製作人文課程簡報教材製作、協助計畫執行、大小學伴分組以及行政工作等。

就讀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一年級的歐陽芷盈同學為馬來西亞國際生,疫情期間無法返家,得知青年線上伴學趣計畫,報名參加這個計畫,讓暑假變得更有意義,她表示在擔任學伴的過程從零經驗慢慢的上手到現在,從第一天開始和小學伴們的閒聊、建立規則、大家互相自我介紹以及帶領小學伴認識PaGamO,並且帶領小學伴一同進行此次的任務活動。暑假期間期望小學伴能開心的學習故不想逼迫小學伴依從去完成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所以和另一位大學伴決定自己準備教材,但依舊不忘記讓小學伴"自主閱讀"的狀態,會在課中找一些有關主題的文章和小學伴一人一段大家一起閱讀。從小學伴們的閱讀中可以看得出他們的進步,雖然緩慢但是感到很開心,看到他們進步,也明白與其逼迫他們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倒不如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動力更有效力。

就讀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林亼鈺同學,選擇以志工的方式參與此計畫,她表示參與青年線上伴學趣計畫,線上的服務不只是服務的型態改變了,更多的是磨練不同面向的能力。在線上服務的過程中,有挫折、有感動,還有許許多多與小學伴之間美好的回憶,看見一個孩子成熟與懂事的身影,真的很感恩有兩個月的時間陪伴這幾位孩子走人生的一段路,這是一段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兩個月的時間除了看到每一位孩子的生命與學習,對於自己而言也是一大成長,首先是在與孩子交流中的成長,從看到每一位孩子的生命與孩子們的努力學習、積極面對生活,更加了解教育愛的心情;其次,在安排課程的過程中,磨練自己課室經營以及教案設計與帶領的能力;最後,在與大學伴之間的互動,引導著我看見自己的不足,並且學習彼此的優點,精進自我教育路上的能力。

各種型態的服務皆有不同的意涵,疫情期間透過數位科技,帶給全台各地的孩子包含陪伴以及學伴的服務,因為是透過網路讓服務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給予孩子所需的服務,孩子們接觸的也不再只是身邊的同學,還可以與不同學習環境的同學進行交流,對於身為志工的大學生而言,線上的服務可以服務及陪伴更多地區的孩子,也可以精心設計讓服務更多元、豐富。

疫情期間雖然暫停了實體服務的腳步,還是可以看到慈濟大學師生運用不同的方式貢獻各自的專業,慈濟大學的大學伴讓陪伴的腳步不停歇,更讓學子學習不落後。

防疫傳愛不落人後 慈中師長樂當疫苗志工

因疫情全台進入三級警戒,所有學校營隊暫停的暑假,慈大附中的師長在忙些什麼?教師進修還是學生課業輔導?以往的暑假對慈大附中的師長來說,不是與學生至海外與姊妹學校進行教育交流、志工服務,就是在慈濟醫院病房區穿梭,陪伴學生擔任志工,膚慰病苦。當全球新冠疫情肆虐之際,所有出團活動與志工服務均按下暫停鍵,師長們暑假仍不空過,除了把握時間參與線上研習自我精進,也為高三的孩子規畫暑期線上衝刺課程,更爭相預約承擔疫苗接踵站志工服務。

當得知花蓮慈濟醫院承擔疫苗接種站,預計為超過千名長者施打covid-19疫苗,需要徵求青壯年的志工至現場協助的訊息時,慈大附中的師長們運用自己寶貴的充電時間發揮服務本色,紛紛響應報名志工,也因此從學校活動中心到醫院的疫苗接種站都能看見師長們引導花蓮鄉親入座,彎下腰耐心傾聽長者的身影。

逸貞老師第一次到花蓮高工服務時,發現現場沒有桌子,長者們要填寫資料並不方便,第二次再服務前,跟校內師長商借40個板夾帶至現場,讓鄉親們在填寫資料時更方便,有上週來打過疫苗再陪太太來的伯伯說,這次有了板夾,好寫多了!

而慈大附中李玲惠校長在百忙之中也撥空至慈濟醫院疫苗施打處承擔志工,知道慈濟基金會採購五百萬劑BNT疫苗後,也將訊息再學校校長群組內分享,希望能發揮愛與善的效應。

感恩花蓮慈濟醫院承擔疫苗施打,讓校內師長在這次有服務與付出的機會,慈院分享看到疫苗接種站有老師承擔志工,也發現了老師平時常與人互動,陪伴長者也能有條不紊,服務更是面面俱到呢!

慈科大與玉里醫院合作 增加50名護理公費生

為了落實政府長照2.0政策推動,八月十二日,慈濟科技大學與衛福部玉里醫院正式簽訂人才培育合作意向書,透過產學合作,共同培育護理人才。比照慈濟原住民專班、五年求學免學費的模式,玉里醫院出資補助50名原住民、新住民子女就讀慈濟科技大學五專護理科!畢業後即可到玉里醫院工作,等於是就業的保障,希望藉此改善偏鄉醫療人力短缺問題。

也就是說,玉里醫院招生的50名原住民、新住民子女公費生,完全比照慈濟科技大學原住民專班福利,學雜、書籍、伙食、住宿、服裝費等全部免費,每月還能領3,000元至5,000元的零用金!平均一名學生求學五年,能省下43至57萬元(扣除教育部學雜費減免後,原住民公費生436,655元,新住民公費生572,540元)。

衛福部玉里醫院院長王作仁表示,透過公費身份,讓學生安心學習一技之長,畢業後就近到玉里醫院工作。在照顧病患同時,還可以陪伴家人,也能省下外地生活的高額費用。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表示,創校以來持續幫助原住民學子,更將關懷觸角延伸到新住民子女。未來除了培養護理專業,也將時下最迫切的長照需求融入課程中,讓學生有更多元的發展。立委辦公室傅崐萁服務處處長陳文卿表示,期待能為花東留下優秀護理人才,讓縣民得到最好的照顧。

至於入學方式,不論原住民或新住民子女,統一參與慈濟科技大學五專護理科專班單獨招生考試,採分數高低決定錄取資格。凡具有原住民、新住民身分的國中畢業生均可應考,考試科目為國文、英語與數學。唯一不同的是,這50名公費生未來是選擇玉里醫院服務。尤其,為了避免弱勢學子因身份或家境差異,導致同儕排擠、對立或衝突,所以,學校刻意將一般生、原住民學生、新住民子女共同編班,學習接觸不同族群、尊重多元文化。

慈濟科技大學自1996年起設立五專部護理科原住民專班,又在2011年,經教育部核准增加50名招生名額,錄取名額共100名。從1996年至今,慈濟基金會已幫助超過1,800位原住民學子,挹注金額更超過5億元。尤其,慈濟科技大學108學年度護理師考照率達74.36%,高於全國平均54.33%,可見校方在課業上的用心要求,證明辦學成果與肯定。

其實,慈濟科技大學曾招收二屆、共100名五專護理科新住民子女公費生。由於教育部來文,護理公會要求護理人力提升至學士學位以上,各級學校不再增設五專護理科,並逐年減少五專護理科招生人數。所以,慈濟科技大學改招四年制護理系新住民子女專班,也就是高中職畢業的新住民子女,銜接就讀大學四年的護理系,每年錄取50人。如今和玉里醫院合作,再加收50名公費名額,讓國中應屆畢業的新住民子女,能再次爭取公費資格。

與會來賓有衛福部玉里醫院院長王作仁、護理科督導長兼代理主任謝家柔、督導長王桂英、社工科主任林俐、主計室主任李慧娟、護理師劉蕓鴒、社工師范永樂、立法委員傅崐萁、立法委員傅崐萁服務處主任董佳穎、處長陳文卿、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教務長陳清漂、學務長牛江山、總務長魏子昆、護理系主任張紀萍、護理系副教授李姿瑩、教務處招生組組長王承斌、組員邱宜榛。

慈科大獲創新冠軍 可承載溶液之藥劑混合針具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師生研發的「可承載溶液之藥劑混合針具」,參加2021第16屆戰國策全國創新創業競賽,從438組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榮獲冠軍!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師生無法實際參賽,改採線上視訊審查,獲得創新創意組評審一致好評,表現相當亮眼!

針扎是護理人員常見的職業傷害。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發生8,000多次針扎,平均每15分鐘就發生一次,可能因此感染愛滋病、B型肝炎等血液傳染疾病,背後的醫療成本不容小覷。雖然市面上已有各類型的安全針具,卻無法一體適用於醫院各科別。

獲得戰國策冠軍的「可承載溶液之藥劑混合針具」,把藥物和稀釋液體都放在同一支針筒裡。透過密閉單向閥片,可隔絕藥物和稀釋液體。等到病患打針的時候,護理師才安裝不同尺寸的針頭,也無需再開啟瓶瓶罐罐的藥物、液體。

尤其,「可承載溶液之藥劑混合針具」還能直接打入點滴的加藥孔,無須再接上針頭。如此一來,護理師就能縮短備藥時間,解決傳統針具的備藥程序繁瑣、多次針頭裸露、降低針扎風險,以及醫療廢棄物增加等問題。

其實,慈濟科技大學已研發多款安全針具,也獲得國內外多次獎項的肯定。然而,研發團隊並不以此自滿,反而是不斷提升、修正,解決臨床問題。護理系副教授林祝君表示,「創新就是來自於『不要接受不方便』」,能夠從臨床觀察到護理師備藥的繁瑣過程,進一步引發學生創意,並動手做、找到突破方式,更在六月取得發明專利。

護理系二年級學生謝欣伶表示,因新冠肺炎疫情,首度參與線上競賽,面對評審提出的問題和建議,讓團隊再次審視作品盲點和優化空間,非常難能可貴。拿下冠軍固然開心,但是,賽前準備、演練過程、競賽展說的磨練與學習,更是團隊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