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成長的班風 慈大附中導師班級經營工作坊

開學倒數計時,家長充滿期待可以將孩子送回學校,那老師們在忙什麼呢?為了讓班級在最短時間步上軌道,慈大附中於8月17日,中小學同步分流辦理「我和我的班—獨一無二的班」班級經營工作坊,透過教師分享交流,提升親師溝通效能,思考如何營造獨一無二的班級風氣,促進學生學習熱情與動機,讓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體現班級的內在品格與外部形象。

如何讓家長與學生成為教育的合夥人?如何凝聚班級的向心力?如何建立學生的閱讀習慣?慈大附中深知,有效的班級經營及良好的班級風氣,對學生的學習有正向的影響,因此,中小學學務處特別於工作坊中邀請班級經營極具特色的導師,以自身的經驗和與會導師們分享、交流,如何營造有品有愛班級,打開家長心串起愛的流動。

小學部郭依潔老師分享自己第一次擔任低年級導師,如何創造有品有愛的班級,讓小一新鮮人在愛的氛圍中適應校園生活。她也提到常常在下課時間,觀察學生間的互動,從中察覺到改變教室要從改變自己開始,因此依潔老師在班級中常常讚美及鼓勵孩子正向的表現,漸漸的也影響孩子之間的互動方式,這份愛的能量逐漸在班級中傳開。

李桂枝老師以自身的經驗打開你我的心,串起愛的流動,分享如何走入家長的心,在親師溝通上最重要的就是「同理」,面對面的溝通或是親切真誠的態度都會比單純用Line訊息,更能讓家長感受到老師的用心。而聯絡簿也是一個建立親師關係的好平台,平時可以在聯絡簿上運用正向的句子鼓勵學生,藉此也能讓家長了解孩子平時的學習表現建立好印象。鼓勵老師以家長的角度,同理家長的陪伴孩子成長的心情,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攜手合作讓孩子成長。

擔任高年級導師的陳家榆老師分享可以藉由班級活動凝聚班級的向心力,她提到班上學生面對運動會拔河項目時,一度認為沒希望,紛紛想放棄了,但是老師為了重拾孩子們的自信心,凝聚班級向心力,與孩子們共同定下一個努力目標,利用課餘時間陪著孩子一起練習。果然最後在運動會當天,學生成功的打破了墊底魔咒,重拾了自信心更創造高峰經驗,這過程讓師生的心緊緊繫在一起,凝聚向心力,也學生了解到只要願意從「心」出發,天下無難事。

謝瑞君老師以「如何將閱讀融入在班級經營中」為題,分享閱讀不只侷限在書本中,從生活中的時事議題或是窗台邊的一盆植栽都可以是推廣閱讀的好幫手,從看見到思考進而對話,學生對於有興趣的內容更願意主動去閱讀,進而寫下或發表自己的想法與見解,讓班級能夠悅讀閱開心,也重新看見「心」生命。

中學部葉宜宣老師,以「三知小蛛~編織同理與自信的網」為題,從無到有,從0至凝聚班級學生、家長向心力的作法,國一上建構一套「溝通sop」,國一下「去自我為中心,製造同理」,國二上「創造成功經驗、學生互助共學」,國二下「好大人計畫(家長參與)」,分享2年的帶班酸甜苦辣。

黃韻臻老師,以「今晚我想來點綜藝玩很大~機智的教師生活」為題,建立班上小隊制度,透過互助、分享,實施「異質分組、段考換組」的措施,加強班級學生互動及互助,建立彼此的信任,加以「榮譽制度」,執行個人、小組的賞罰,強化學生彼此間的共識及信任。

林宜棻老師,以「威權下的龐溺—小王子培訓所」為題,以「全身、全時投入,土法煉鋼」與學生博感情,強調「導師」是個名份,更多時候是媽媽、褓母、姐姐、朋友的角色,與學生講道義、講情義、但仍會堅持師長的角色,建立學生責任感、榮譽感,讓學生體會認真會輸,但一樣要認真,「能低頭」才能把事做好,因為老師會陪著你。

陳君儀老師以君儀的「燒冷冰」教室為題,表示每次帶班都是新的挑戰,即使經驗豐富,仍須因應不同的學生特質,處理學生事件,且強調三大主軸「了解孩子—每天中午和一位學生談心」、「不怕失敗–只要肯挑戰就不要怕失敗」、「親師溝通–多談多聊多分享,會比發生事情後再說來得好」,建立親、師、生的關係。

最後,由李玲惠校長,分享與現任台中分局長吳燕山先生,35年師生情誼的故事,以自身豐富的班級領導經驗,分享「師長的言行」及「班風」,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校長也帶領導師們透過實作練習,了解如何利用一班一特色、一班一國、一班一認養、一班一好人、一班一善事等班級討論議題,建立專屬自己班級的特色。110學年度即將於九月一日開學,慈大附中導師們已經準備好,以獨一無二的班風迎接學生、迎接新學年。

慈大劉校長繪本獲文化部「中小學生讀物選介」

「新冠病毒大解密」獲選文化部「第43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這是身為科學家的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第一本公開出版的繪本書,劉校長感恩各界肯定,也欣喜自己的專業能為疫情貢獻一份小小心力,也祈願疫情能早日遠離。

文化部「第43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結果日前出爐,文化部表示,本次評選共分8大類-圖畫書類、自然科普類、人文社科類、文學類、文學翻譯類、叢書工具書類、漫畫類、雜誌類,共有269家出版社報名參選,由3,600種參選讀物中精選出618種,佔報名種數17%。雖然遭受疫情衝擊,台灣的出版能量依然豐沛,在本土文化、時事議題及多元主題都有相當優秀的作品,而自然科普類的《新冠病毒大解密》便是其中之一。

2020年新冠病毒打亂了大家如常的生活,一個小到直徑只有 100 奈米的病毒卻把人類世界攪得翻天覆地?「新冠病毒大解密」是一本介紹「新冠病毒」的防疫科普知識書,以劇情性的故事敘述,搭配深入淺出的知識介紹,可以讓孩子在閱讀中了解「新冠病毒」是什麼?是如何攻擊人體並造成影響?同時,也能學習到保護自己與家人的方法,不再因一知半解而充滿恐懼。

「新冠病毒大解密」除了在國內發行,並贈送給台灣偏鄉中、小學的學生,傳達正確的知識外,也受到僑委會青睞與肯定,今年三月時,為讓海外僑校學生瞭解新冠肺炎,加強防疫,慈濟捐贈僑委會「新冠病毒大解密」兒童繪本中文版兩千冊、英文版一千冊,合計三千冊提供海外僑校運用,讓海外僑校學生能多瞭解新冠肺炎病毒並加強防疫。

作者劉怡均校長表示,知識就是力量,只要認知正確,我們就知道怎麼預防新冠病毒的感染。感恩繪者陳志鴻先生及編輯群的專業配合,我們希望病毒的造型是可愛的,因為天地萬物本來就相依相存,如果人類能尊重其他物種的生命,愛護環境,病毒及其他的病原與我們敵對的機會就減少許多。也要感恩好友也是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的幸佳慧女士的鼓勵,讓她有機會為科學普及盡一分色彩繽紛的心意。

線上實習新體驗 慈科大護理實習生收穫多

首度以「準護理師」的身分關心家人身體健康,意外讓長年抽菸的爸爸順利戒菸!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科五年級學生劉虹妮笑說,因為線上實習,能整天緊盯身為照顧個案的爸爸別抽菸,聽話得不得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護理實習生大多無法進入機構實習,慈濟科技大學仍想方設法讓實習不停擺。於是,社區衛生護理學的訪視對象,就從離自己最近的家人下手!

不少學生擔心,線上實習只會補充學理知識,還好老師安排多元的實作,能在實習前扎穩基本功,縮短線上與實體實習的落差,直說放心許多。特別的是,為了完成實習報告,必須像照顧病人一樣,仔細評估家人的健康狀況,正是最真實的「視病如親」,未來能更用心對待病人。

護理科四年級學生黃妤萱表示,認真幫糖尿病的阿嬤身體檢查,意外發現他足部皮膚乾燥、容易龜裂破皮。以做作業為由不斷詢問之下,阿嬤才坦白是怕小孩嫌麻煩而忍耐至今,連要求一瓶乳液都不願意,讓全家人心疼不已。有了這次經驗,家人也改變互動模式,常常主動關心阿嬤。

護理實習科目包含基本護理學、內外科護理學、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精神科護理學、社區衛生護理學、長照護理學等。因應各個科目所學,學生從七月五日起,得輪流到不同機構和單位實習(包含花蓮慈院、國軍花蓮醫院、台中慈院、門諾醫院、門諾醫院壽豐分院、花蓮縣衛生局、瑞智憶學苑等),暑假期間至少安排2~3梯,每梯實習15天。新冠肺炎三級警戒期間,護理科五專五年級、護理系四技三年級共215位實習生,只有不到一半可進入機構實習,其他人都只能參加學校安排的虛擬課程,補足實習時數。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紀麗梅表示,學生線上實習期間沒有學姐帶領,多是獨自面對長輩,為了將遠距教學的學習限制影響降到最低,自願隨時保持上線,即時處理學生Call out求救。待學生返校後、社區開放前,再讓學生互相練習居家訪視的身體量測技術、討論個案狀況等。

線上帶動老人家 實習生花招百出

長照護理學實習部分,特別和慈濟科技大學校內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瑞智憶學苑合作,讓實習生為失智長輩設計課程、撰寫教案,再透過視訊帶動。每位實習生還要選定一至二名長輩,每天進行10至15分鐘的視訊個別化照護。其實,在接觸長輩前,得先了解失智症照護技巧、如何進行評估與帶動、不斷修改教案等,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和長輩建立關係,忙碌程度不輸實體實習。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郭育倫表示,光靠演戲、影片,難以模擬失智症患者多變的反應,因此堅持一定要讓學生面對長輩,才能加深印象。更笑說,連學生也會質疑「線上課程能玩出什麼花樣?」想不到這麼安排,激發了學生的創意,像是畫畫、填歌詞、比手畫腳、討論節慶等有趣的認知訓練課程,透過視訊也能讓長輩嗨起來。

護理科五年級學生游恩慈表示,線上帶動依舊有很多發揮的空間,特別挑選家喻戶曉的老歌,安排歌詞大考驗遊戲,順利引起阿公阿嬤的共鳴。也在互動中發現阿嬤沒睡好,加碼助眠的眼睛、手部穴道按摩,讓家屬直誇用心,很有成就感。

護理科五年級學生游凡萾表示,無法進入機構實際接觸老人家,難免有些失望,還好老師特別安排,讓我們線上實習也能學習和長輩互動。還發現老人家線上上課難以集中注意力,也沒有實體接觸來得容易親近彼此,難度更高!所以表情、肢體語言要夠豐富,才能順利吸引長輩們,相信有了這些經驗,進入機構實習能更快上手。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主任張紀萍表示,護理實習多是照顧病人一整天,下班再被個案報告追著跑,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改成線上實習後,教師將病人入院到出院的照護過程、技術等融入模擬情境中授課,在室內五人以下的限制下,學生還能利用老師分批上課時間複習所學,有更充裕的時間扎穩基本功,可說是疫情下的意外收穫。

依照教育部最新來文,「大專校院醫事類科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之實習課程應變機制」,教學醫院可視疫情發展,要求暫停實習。以護理師為例,以往共1,016小時的臨床第一線實習,如今修正最高上限為臨床與其他課程各佔50%,也就是搭配如線上、視訊、直播、模擬教室、業師等虛擬課程。降為二級警戒後,各機構陸續開放實習生進入,慈濟科技大學學生也準備好了,全都展開實體實習!

小學生的防疫新生活 臺南慈小「生活體驗營」

臺南慈濟高中國民小學部於8月19日、20日辦理為期一天半的小一新生暨轉學生「生活體驗營」,面對疫情的考驗,慈小的師長運用熱像儀體溫檢控、環境清潔消毒、線上會議、防疫隔板、分流活動的方式,為孩子打造一個健康安全的學習情境。

初入校園,小一新鮮人面對陌生環境,雖然有些不安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嗚……」、「教室在哪裡?我不知道……」、「我不會,怎麼辦?」,或是眼眶含著淚水說:「我要媽媽,我害怕……」,但在慈小大家庭所有的師長用愛擁抱孩子,給孩子滿滿的溫暖,化解了孩子心中所有的不安與陌生。踏上學習新的里程碑,通過「慈悲喜捨」門,接受師長愛的勉勵與祝福—「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腳走好路」,有師長耐心陪伴在孩子身邊,溫柔地一一解惑,給孩子安全感,最後由校長、主任親自為小朋友別上領結,祝福孩子有「禮」有「節」,完成意義深遠的入學禮。在校長致贈黃金奇異果及哆啦A夢的熱情陪伴下,孩子在慈小校園中健康學習、快樂成長。

在孩子們參與課程的同時,學校也為家長安排了線上親職講座,由顏秀雯主任從「幸福教育秘訣fun心上小學」開始,引領家長溫柔陪伴及培養紀律的重要性,接著由謝依伶老師、莊愷意老師分享「用心守護 用愛陪伴」,深入講解小一家長該有的準備和技巧,最後由主任們線上親師Q&A的溝通交流,為小一家長打造親師生心手相連的安全學習網。

「坐如鐘.立如松」、「龍口含珠.鳳頭飲水」、「粒米杯湯盤中蔬……」的生活教育課程,豐富多元的闖關活動,老師用心指導小朋友學習拖地、掃地、擦桌子、摺掛衣服、用筷子、摺襪子,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慈濟人文教育的重要內涵。

防疫新生活,學校新樂園,為配合疫情指揮中心防疫不群聚規範,開營和圓緣均採線上直播方式進行,孩子們當起網紅小主播,在圓緣典禮開心地分享以下的學習心得:

一年知足班邱慕辰小朋友分享:「我想告訴大家,我好喜歡慈濟國小,特別是恩嘉老師,因為恩嘉老師會教我們玩很多遊戲,而且她的聲音好溫柔,老師說的話我們都會好好聽,我們也應該要認真學習,不能讓老師失望。」

一年感恩班林翊蓁小朋友:「我想要感恩老師們的教導,這二天我學習到如何使用筷子、摺衣服、掃地和用餐禮儀等等,我最喜歡我的教室,也最喜歡琬棻老師,我真的好喜歡來學校上課。」

臺南慈濟小學新生體驗活動,讓孩子體驗許多生命的第一次,即使疫情當前,但相信我們勇敢的小小新鮮人,在師長們耐心陪伴、溫柔守護中,一定可以戰勝各項任務及挑戰,並慈濟人文的薰陶下,快樂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