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附中全英語校外教學活動,認識原民文化以及實現購物任務。(20191217)

一般一.jpg一般一.jpg一般二.jpg慈大附中每年針對各年級雙語班規畫不同的校外教學活動,讓學生能以做中學的方式,在全英語的環境中體驗學習。今天慈大附小雙語班12月中實施校外教學,慈大附小一年級小朋友來到慈濟科技大學原民館「認識台灣原住民文化」,此次由學校外籍教師設計主題課程,帶領學生們抵達慈濟科技大學原民館「認識台灣原住民文化」。在全英文的講述中,實際進行原住民頭飾編織手作,讓學生在認識原住民文化之虞,還能活用所學的英語會話。邱奕玫老師表示,老師帶孩子們一起了解原住民的文化與他們生活的習性,運用學習單讓學生寫出樂器、圖騰、器具英文字母的大小寫,讓孩子們展現出平時所學的英語成果。

而慈大附小三年級的小朋友則來到家樂福,進行「購物大挑戰」。「購物大挑戰」是慈小三年級雙語班的生活英語應用課程,除了將生鮮賣場做為活動闖關場域,更安排兒童專屬結帳台,由英語能力極佳的何郁欣姐姐為孩子們做結帳服務。透過林慧琦老師和外師Teacher James的設計,讓購物成為應用所學的有趣體驗。每組小朋友有四佰元的購物金,可以購買大家喜歡的點心再一起享用,討論時全程要用英文,難免有辭窮的時候,這時候只好比手畫腳。小朋友們分組完成各項任務,若遇到不認識的單字,就要先讀懂線索才找得到答案。身為小組長的陳瑋嘉分享:「我都是先跳過不認識的單字,先試著讀完整個句子或一段話,再來猜猜那個字可能的意思。」陳沐恩小朋友在任務中,幫助小組快速的列出食材的英文名稱,「平時我最喜歡和媽媽在廚房煮菜了,果然今天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煮菜要準備哪些食物或調味料,我大概知道,所以我可以提供很多建議。」

臺南慈濟高中辦理均質化學術試探活動,提供學子科技人文及適性探索。(20191211)

一班三.jpg一般二.jpg一般一.jpg108年12月10日至12日臺南慈濟高中辦理均質化學術試探活動,三天內有安平、中山、金城、安南、海佃、大成、復興及建興等8所國中,共計203位學生參加。此次活動,動員全校師長,用心規劃13項體驗課程,期望能讓國中生對於高中的課程內容及最新的108課綱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進而適性地選擇未來的學習環境。活動第一天的數學科的實作活動,讓學生從摺疊出「根號N螺線」了解數學之美,也藉由數學桌遊訓練學生邏輯思考與空間概念。國文科則是設計「百萬中學堂」、「妙語說書人」兩項課程,學生在課程中表現的躍躍欲試,從中啟發、激盪腦中所有的詞彙量。金城國中學生分享:「國文課很有趣,增進不少國學常識。」

活動第二天的藝能科,推出「雷雕設計創客趣」、「Be a coder」,海佃國中學生表示:「很開心學到電腦程式的運用和雷雕設計,設計好的雷雕作品剛好可以送給朋友當生日禮物。」英文科則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將平日所學應用於活動中,大成國中學生分享:「英文活動生動有趣,除了和同學玩得很盡興,也讓害怕說英文的我,能自然開口說英文。」活動第三天的社會科辦理「出發吧~邁向偉大航道~歷史地理公民闖關活動」,學生們紛紛表示從中更了解臺灣歷史事件年代、臺灣特色景點樣貌及訴訟的法律程序。復興國中學生興致高昂地說:「公民科的體驗活動『全員逃出』尚未有勝負,想以後來就讀臺南慈中繼續玩。」感恩師長的用心及合和互協的支援,讓三天多元、充實的活動圓滿落幕,期待透過資源共享、適性探索的活動,讓國中學子開拓視野,進而立定目標,發展亮麗人生。

慈科大歲末祝福,1085位學子欣領福慧紅包。(20191218)

一般一.jpg一班三.jpg一般二.jpg2019年即將進入尾聲,今天慈濟科技大學舉辦2019歲末祝福,1,085名學生提前拿到今年的第一個紅包!不過,這份福慧紅包,並非以金額多寡來計價,而是證嚴法師給予學子的誠摯祝福。證嚴法師更期許學生,能不分種族、宗教的發揮大愛、誠心付出,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對801名一年級新生來說,這可是有生以來、第一個與眾不同又別具意義的紅包!尤其,對從沒體驗過台灣農曆新年的印尼、菲律賓學生來說,顯得格外特別。行銷與流通管理系一年級學生Emmanuele Jonathan(印尼籍)表示,福慧紅包與印象中的綠包(也就是印尼版的紅包,綠色代表財富的象徵,綠包裡也是裝現金)樣式不同,還有佛陀圖案、紀念幣和稻穗,非常精美。長期照護科一年級學生Rodel Naparota(菲律賓籍)表示,首度參加歲末祝福,還拿到精舍師父親手送的紅包,非常珍惜,想要把紅包好好保存,帶回菲律賓和家人分享。行銷與流通管理系一年級學生Alfi Syahri Azzahra Fahira(印尼籍)表示,在印尼慶祝開齋節時,會收類似壓歲錢的「綠包」。雖然身為穆斯林,仍跟著大家雙手合十祈福。

除了100位師生一同演繹《無量義經》德行品、說法品、十功德品,歲末祝福現場也播放2019年慈濟科大新聞回顧,從二月榮民之家服務、三月的植樹節、四月的原住民、新住民專班考試、五月護理系加冠、浴佛、六月畢業典禮,七月海外交流、兒童劇公演、到九月新生入學、首招印尼專班、十月靜思書軒閱讀空間啟用、十二月校慶運動會,讓一年級新生更期待多采多姿的求學生活。今年正好是慈濟科技大學30週年校慶,還有首招新住民子女、印尼專班、菲律賓專班、護理大樓啟用等。在這一年,樹立了許多具代表性的里程碑。不論是即將踏入職場的大四學生,或初領福慧紅包的大一新生,在倒數計時的此刻,師生點亮心燈,一起感恩過去、珍惜現在、展望未來,更期待大家一起發善心,立善願,迎接美善的2020年!

慈大李政偉教授口腔癌藥物研究,獲美國發明專利。(20191218)

一般二.jpg一般一.jpg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李政偉教授與花蓮慈濟醫院、新加坡大學以及宜蘭大學所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從來自土壤真菌「里西裸囊菌」(Gymnoascus reessii)的聚乙烯吡咯系列衍化物中,找到一個可以在低劑量下抑制口腔癌生長及發展的化合物,為口腔癌的治療投下曙光。故事是從宜蘭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的花國鋒老師與新加坡大學化學系的藍友琳老師開始的。李政偉教授以及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陳培榕、周昱甫兩位醫師的加入,將聚乙烯吡咯衍化物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為了要更確定聚乙烯吡咯衍化物對口腔癌抑制的效用,李教授與他的碩士班研究生劉家成發展了「人源化腫瘤異種移植動物模式」(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將病人的口腔癌腫瘤以外科手術的方式移植到免疫缺失的小鼠身上,繼代培養到第三至第五代後,再進行藥物的測試。

使用PDX系統的好處是,在異種移植動物試驗上,由於腫瘤組織直接來自人體,腫瘤反應更貼近於臨床表現,遠優於傳統使用的體外培養癌細胞株。但這個實驗需要直接將人的口腔癌直接移植到小鼠身上,難度相當高!測試的結果發現,只需要極低的劑量(1 mg/kg,每公斤體重一毫克),即可造成腫瘤明顯縮小。以癌細胞株測試的結果也發現,只需要200奈莫耳(nM)劑量便可成功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移動能力等。以基因敲弱(gene knock-down)及微陣列(microarray)分析方式,則顯示此衍生物可能的作用標的包括了Par-4與IL-17RA。由於這個研究成果是全新的發現,目前「聚烯基吡咯衍生物作為製備口腔癌藥物之用途」(Use of a polyenylpyrrole derivative in preparation of anti-oral cancer drugs)已獲得美國發明專利US10,500,188(台灣專利申請中),朝新藥物開發邁進了一大步,期待不久的將來能從李教授的研究團隊聽到更多的好消息,讓台灣眾多的口腔癌患者們在治療的藥物上能有更多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