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科大「瑞智憶學苑」助長輩回顧人生。(20200623)

一班一一般二「緊來翕相!笑甲歡喜!」鳳凰花開的六月,慈濟科技大學的畢業典禮,不只有應屆畢業生,還有12位白髮蒼蒼又超高齡的失智阿公阿嬤!因為,大多數老人家都曾為了扛起家計而被迫輟學,所以,首度穿上學士服,既撫慰了當年沒機會讀書的遺憾,也能一圓長久以來的理想!只是大學生習以為常的黑色學士袍,在阿公阿嬷眼裡,卻不夠光鮮亮眼!直到頒發畢業證書,聽到家人和師生的讚美後,阿公阿嬤才偷偷露出羞澀靦腆的微笑。子女也趕緊拿出手機,幫爸媽紀念這珍貴的一刻。與大學生截然不同的是,失智阿公阿嬤的畢業證書,沒有學分多寡、沒有成績高低、更沒有名次排序,只有再真實不過的人生點滴。家屬楊小君表示,媽媽連國小都沒有畢業,卻能和大學生一樣穿上學士服,真的很感動!

「瑞智憶學苑」是慈濟科技大學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也是全台灣第一間設立在大專院校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開放時間不但從週一到週五天天都有,還是長期照護研究所和護理系學生的長期照護實習場域。除了有個人專屬的聯絡簿,紀錄阿公阿嬤的精神、情緒、進食等狀況,也會觀察老人家的活動參與意願、配合程度和社交情形,讓家屬放心的把「老大人」交給慈科大。所謂的畢業證書就是「憶生如四季」相簿,將人生分為春(童年)、夏(青年)、秋(中年)、冬(老年)四個階段,以說故事的生命回顧方式,引導長輩回憶過往的生活經驗,減緩失智的速度。結合護理系必修學分「社區照護實習課程」,慈科大師生主動和家屬一起合作,為瑞智憶學苑的失智阿公阿嬤,蒐集並彙整人生重大歷程。家屬葉中表示,媽媽以前是教官,對子女一向很嚴格,如今才發現媽媽的另一面。實習指導教師林孟薇表示,每個人都有獨特且專屬的經歷,透過溫馨的懷舊療法,讓參與不到爸媽過去的子女,凝聚家庭親情與文化傳承,而失智阿公阿嬤也能在回憶中,得到安心和溫暖肯定。

慈濟大學深耕社區,讓學子關懷長者學習照護。(20200624)

一般二一班一慈濟大學通識課程「長者關懷與社區服務方案服務學習」,主要目的是透過與社區協力,提供長者的關懷服務。日前由護理系授課老師蔡娟秀教授帶領修課同學與碧雲莊發展協會共同主辦成果發表會,並邀請社區長者與住民共同參與。此課程除了教室課程的教學之外,也讓學生親自到社區,了解社區的運作模式,對於日後繼續與社區長者互動將有幫助。本年度的重點是長者樂活、環保菜園與社區地圖方案。同學自3月27日起至六月中進行200人次 400小時的社區服務,透過與長輩的合作、與社區發展中心的共同學習,深耕社區,希望同學透過此一服務的設計,可以瞭解到社區老人照護的需求及學習對長者的體貼及謙卑。

「長者關懷與社區服務方案服務學習」課程學生來自各系,有兒家系、英美系、生科系等系所;與以往不太一樣,這次課程將學生區分成三組,分別有長者樂活組,負責與長者互動,內容包括有一開始的破冰遊戲,利用抽抽樂的方式來了解各位長者;心花開,讓長者透過拼貼方式完成屬於自己的花;並與環保組同學一起教導長者如何回收再利用,使用家中不要的寶特瓶完成環保盆栽;環保菜園組的同學負責協助社區擴大菜園區,同時也提供社區建議,讓環保盆栽可以有變化,提升美觀度;社區地圖組則負責將碧雲莊的特色、避難位置、社區還書箱的位置標記出來,讓社區內的居民可以透過地圖了解社區內大大小小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