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附中小騎士畢業禮物,成功挑戰五公里單車任務。(20200617)

一班 一一班三「慈幼小騎土與家長一同挑戰單車認證,在炎熱的夏天,每個人汗水淋漓,奮力完成5公里的騎乘任務,展現勇敢與堅強的毅力。」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附設幼兒園從今天起開始,安排77位畢業生進行5公里小騎士挑戰;校長李玲惠表示,孩子勇敢踩著兩輪單車,突破自我,對慈幼畢業生而言,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天。李校長表示,從校園騎上街頭,小騎士們有嚴格的道路安全守則,不搶快、守秩序,親子間不斷互相打氣,對爸爸媽媽來說,能夠陪著孩子完成人生的第一個畢業挑戰,也是一大成就,大家突破體力的考驗,闖過一關又一關,小騎士終於邁向終點。過程中得到的信心和勇氣,就是最好的畢業禮物。

完賽後幼兒從園長陳佩珠手中領取完賽證明獎牌,象徵挑戰成功,順利畢業。慈中附幼學童吳同學說:「耶,我挑戰成功了;其實我們已經練習很多次,在家裡也會練習,能成功真得好開心。」家長邱先生表示,學習騎單車能幫助孩子訓練體力,以及培養出足夠的能力去完成任務,由於自己的孩子是大班才轉入,不少孩子都已經會騎車了,他發現,這段訓練的過程中,孩子克服學習的落差,並獲得同儕間互相加油鼓勵,都是孩子美好的童年回憶。

環保三十載、精神永流傳~臺南慈中環保站服務。(20200616)

一般一一般二今天耀眼的陽光印照在臺南慈中70位福慧志工師生歡喜的臉龐,準備前往仁德環保站,展開睽違已久的志工活動。來到仁德環保站即受到師姑、師伯的熱情歡迎,臺南慈中的師生分為國中部、高中部兩大組進行分站活動。第一站是在臺南靜思堂一樓大廳,慈濟環保三十周年主題展覽,由在臺南慈中擔任禮儀老師的游孟雅師姊進行解說,透過活潑的帶動式教學,以及深入淺出的小故事,告訴學生們如何落實環保於生活中。在布展裡,有一面紀錄著歷史長河的牆,那是數百位環保菩薩的身影,學生們駐足景仰著他們的生命故事。「疫情期間大家都很害怕,但這群環保志工還是帶著口罩,每天來做環保。

第二站是資源回收分類,分別有綜合分類區、寶特瓶整理,以及塑膠袋分類的體驗。學生們親身體會到平時沒有做好清洗與回收分類的結果,就是惡臭與蚊蠅的產生,在積極實作的同時,也深刻反思日常行為。國二知足林愉庭同學有感而發地分享道:「老菩薩們都清楚明白回收物要丟哪裡,塑膠袋那麼難分,他們也都能分清楚,令人敬佩。我們平常在家要分類好,也要洗乾淨,這樣到環保站時才不會這麼髒臭。」在路上,高二福慧志工隊輔學長姐向學弟妹分享做志工的心路歷程:期許作為隊輔能成為學弟妹的啟蒙者,使志工精神在南慈中歷史長河中常流不息。

慈科大樂齡大學結業,阿公阿嬤演舞台劇。(20200613)

一般一一般二一班三「阿公,你怎麼不認得孫女?你在跟我開玩笑嗎?」今天慈濟科技大學舉辦樂齡大學、樂齡研究苑結業式暨成果展,阿公阿嬤大飆演技,呈現失智症患者和家屬雞同鴨講、有氣又好笑的情節。現場笑聲不斷,不斷拍手叫好,博得滿堂彩。根據統計,台灣的失智症人口去年就已超過28萬人,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要如何避免失智?就是多運動、多動腦、多社交!所以,總共75位包括樂齡大學25人、樂齡研究苑50人,平均年齡66歲的阿公阿嬤努力排練,上台表演舞台劇、擊鼓、合唱,落實「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扮演失智阿公的75歲樂齡大學學員馮世健,有照顧罹患失智症的爸爸長達8年的經驗。舞台劇題目一決定,就自告奮勇要扮演主角。不只如實呈現忘東忘西的症狀,還加入爸爸情緒起伏大的反應,讓演出更逼真。62歲的樂齡研究苑學員梁逸華笑說,老人家記憶力不太好,手腳比較慢,很感謝慈濟科技大學的老師總是耐心教學,每次上課都很開心,一點也不想翹課。71歲的樂齡研究苑學員胡美花,把握每一個學習機會,全年不缺席,直說還想要繼續當大學生,不想畢業。女兒黃伊嬋笑說,媽媽來樂齡大學上課以後,在家比較不會管東管西,也不再因為太擔心而過度保護小孩,家人之間的感情更好了。進修推廣部主任牛河山表示,慈濟科技大學從2011年起開辦樂齡大學,2014年起再增設樂齡研究苑,以樂齡大學舊生為招募對象,替銀髮族量身打造動靜皆宜的課程。甚至,讓樂齡學員到社區、長照據點志工服務,長輩一起同樂互動,學習共老,還和大學生一起上課,也就是現在最夯的「代間學習」。

 

慈科大人文接軌世界,高教深耕超過4853萬補助。(20200611)

一般一一般二一班三今天教育部公布109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階段審查結果,慈濟科技大學共獲得4千853萬8969元補助!總金額包含「主冊」計畫,再加上USR計畫、就學協助、原民生輔導,以及公共性檢核獎勵補助。總金額更遠勝過107年度獲得4,543萬元補助,對慈科大來說,既是莫大的肯定,也是持續前進的動力。不只銜接高教深耕計畫的既有方向,慈科大更針對「教學躍進」、「卓越創新」、「人文美善」和「在地關懷」四大面向,進一步建構跨領域學習環境,強化核心產業人才培育,發展創新教學模式,厚實研究能量,型塑學校優勢特色,深受教育部肯定。

慈濟科技大學以深耕人文、務實致用、追求卓越的教學型大學為定位,強調專業知能與人文素養並重的教育理念,更以東台灣技職教育領航者為願景。所以,在地關懷部分,慈科大持續承擔大學社會責任,以關懷花蓮在地長照的「共創失智友善及高齡健康促進支持網絡」,獲得教育部USR計畫全額補助。同時,也有三項USR Hub審查通過,分別是「大學鏈結社區小學,培力優質良好健康的新世代兒童」、「望鄉・往鄉・旺鄉:以地方學及原民文化為底蘊的地方創價平台」,以及「傳承原生植物情,創生在地新未來」,關懷層面橫跨幼年、中年到老年,補助金額超過當初申請費用。在提升高教公共性部分,高教深耕計畫的新增指標,就是「強化原資中心運作機制,提升原住民學生輔導成效及建構族群友善校園」。光是107學年度,慈濟科技大學共有38團、236名師生,前往11國進行海外實習、國際學術與人文交流。特別的是,無論是雙聯學位或短期交換生,慈科大也爭取到學費全免或減半、提供獎學金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留學機會。慈科大強調,不只讓學生學會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人文素養,也就是企業最重視的品德與態度。而慈科大首次進榜2020世界大學影響力總排名,就名列全台第5名。未來,慈科大持續以人文為核心,持續接軌全世界!

慈大教研卓越~高教深耕主冊獲五千萬全額補助。(20200611)

一班三一般一一般二教育部今天公布「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階段審查結果,慈濟大學共獲5千810萬4000元補助,其中「主冊」計畫(含教學研究特色發展補助)申請5000萬元獲5000萬元全額補助,比第一階段增加630多萬元,再加上USR計畫、就學協助、原民生輔導等,總計5800多萬元,這也是辦學成效卓越的慈濟大學連續第13年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和高教深耕計畫肯定。慈濟大學近年全數通過各項外部評鑑,「無語良師」人文整合模擬醫學教育更是享譽全球,學生專業證照通過率均優於全國平均。近年來持續推動學院實體化重整課程,強化跨域教學及實作機制,109學年度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入學分發,慈濟大學分發錄取率93.21%,較去年提升了6.27%,可見創校26年的慈濟大學已獲得考生及家長的高度認同及肯定。

為了鼓勵拓展學生國際視野,促進國際移動力,慈大簽定了46所海外姊妹校、19所海外學術交流學校或機構,每年有超過10%學生參與海外見實習、海外移地教學及進行海外志工團隊服務。新成立的國際暨跨領域學院,打造國際學舍與完善全校全英語環境吸引國際學生來台就讀,國際學生已超過全校總學生數10%。劉怡均校長表示,感恩教育部的支持,慈濟大學會繼續堅持為社會培育優秀人才,並將以過去13年教學卓越計畫及高教深耕計畫第一階段成果為基礎,結合全球慈濟志業,繼續以「全球在地」及「以人為本」與「永續發展」之辦學願景,延續深耕東台灣之辦學初衷,將透過優化慈大教研、強化慈濟特色、強化慈大特色、承擔社會使命四大計畫目標之執行,形塑慈濟大學為培育富有志工精神的專業人才及提供全球慈濟志工繼續進修之大學的「國際性專業志工大學」與「實踐永續發展目標之典範學校」,驅動慈大躍升,邁向追求卓越的第3個十年(TCU3.0)。